题图:当年我在球场出手投篮,好基友试图封盖我。少时我最喜欢的女孩子,最后却落入他手。
突如其来的思乡之情喷涌而出,周四临时决定周五回家,在家度过了比较轻松愉快的48小时。
人在郴州高铁站,即将再次踏上南下征途。想想在家都干了什么?和父母见了面,简单的聊聊天,吃到了久违的饭菜。还有呢?跟一群少时玩伴一同打了球。暌违多年,好像很久没有凑齐过大家伙了。我高中与大学,相当于都与这批小伙伴相隔万里,但好歹还是有相似的放假周期,逢寒暑假可以偶尔在球场相遇。但是在群里喊话,从来都是响应者寥寥。也许,是因为"刻意为之"吧,让大家都抽出并不充裕的假期。毕竟,十年前的自发组织是多么的率性而为。
2008年,属于国民记忆的一年。冰灾,地震,奥运。初一与初二之交的我,跟小伙伴们,也是在这一年开始建立了深厚的球场内外的情谊。在冰灾主战场的郴州,一个恐怖的严冬过后,万物苏醒。而我也度过了初中最开始的半年不适应,迎来了最好的时光。随着与环境熟悉程度的上升,我开始在学校吃中饭和晚饭,并在这两个时间段不再回家。而这也是最决定性的一个因素,让我与这群篮球少年们彼此熟知的客观条件。
青春期的少年啊,荷尔蒙是无穷尽的。很庆幸,年级里还有那么些同学,跟我做着同样的选择。每天中午和下午吃完饭后,球场上便能看到我们挥洒汗水的身影,除非太阳太晒,除非雨水太大,除非值班老师看我们不顺眼。慢慢的,我们这一拨人形成了固定的打球团体,慢慢的也开始开拓校园之外的其他球场。有时候真的挺有意思,我一个人先到球场,生怕会有其他闲杂人等加入,赶紧给其他小伙伴逐个电话:半场4打4,7缺1,差你一个,快来。实际上是1缺7。
这种日子持续了很久很久,那些年时光真的很慢。也从篮球延伸开,我们在学习生活上有了其他交集。但是只要论及到篮球,永远都是那么率性的一项活动,仿佛放学铃声就足以将我们自然而然凑在一起。那种以篮球牵连的默契,也是后来的我所十分怀念的。
后来到了高中,我独自到外地求学,跟这群小伙伴也不出意外的生疏了。难得回次家,约上大伙想好好打次球,其实看得出来大家还是挺欢迎我的回归,但终究敌不过各有各的安排。高中,这一特殊的时间段也决定了没法再由着性子做一些事情。大学更甚,一方面也是大环境下大家变得慵懒,另一方面,高中只是我与团体脱节,大学则是整个团体成员都在各个城市,难以得见。明明寒暑假天数也不少,为什么聚一次齐全的也那么难。
十年后,为什么这一次能聚起来?其实恰恰就回归了率性二字。周六中午,我在群里问,谁下午打球?时间地点云云。很快便有人回复;不多时,回复者众。仿佛不需要任何渲染,在周末的一个安逸的下午,一句简单的询问便将我带回了十年前。那个时候,就是这样啊。不用提前预约,不用刻意声张,不用大张旗鼓,一个简单的周末,十年前的我们会在周末自发相约球场,谁也不用催谁。
十年前我们都只是懵懂的少年,现如今,有人求学之路长路漫漫,有人公考司考砥砺前行,有人出门求职难得回家。大家都有不尽相同的选择,而各自的选择也意味着我们很难再凑齐时间,一起好好打一场球了。或者说,再像十年前一样,随口呼朋引伴,便是一呼百应。
时间是真实的,留下了最挚爱篮球的桥段,也带走了我们对它放肆的爱。
很幸运,十年后的我们,仍然能被篮球所连接,享受那份简单的美好。很不幸,十年后的我,丝毫没有长高,生生从中锋打到了后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