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爱幻想的人,
从小就是。”
- 壹 -
阳春,莺飞草长,便有花朝,盛事相候。6岁的我,每当雨后抬头偶遇彩虹时,总好奇飞机上的人们,是否能够看到西游记中那样漂亮的仙女姐姐?
仲夏,落日余晖,漫天晚霞,蝉鸣喧嚣。9岁的我,每当放学回家路上,时常跟同伴互相一起交流想象,眼前天边的那朵云,属于12生肖中的哪一只,会不会是哪个生肖的神仙在看着我们?
金秋,南方长青,落叶知秋,晚风习习。12岁的我,生活与学习相交织,每天充满诗词歌赋及武侠传说,闲暇特别稀罕与家中同龄人自制“服饰”“刀剑”,模仿着古人摇头晃脑苦读诗书;有时摇身一变,又开始了“山林隐侠切磋,远离尘世纷争”。
隆冬,寒气袭人,一片萧瑟,冷冷清清。那时的我,15岁,酷爱中国古代历史,唐诗宋词,常常想起“隆中对”“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等恣意潇洒的古人生活。
于是我开始期待起未来是否有一天,这一切将变成现实,可以穿着侠女一般的服饰,拜名师之下,习武射箭等等,而后出师行走天下?亦或者与众多好友,惬意的体会一把“曲水流觞”“以文会友”等雅集生活?
慢慢地我接触越来越多的文化,认识到韩国有韩服,是正式场合必穿的礼服;日本有和服,逛庙会时随处可见浴衣打扮;中国少数民族皆有民族服装,然而独独汉民族,却是一片空白?
- 贰 -
幻想一直是我生活的一个侧影,它把我的疑问偷偷的变成一个节点、一个火苗,隐隐约约,仿佛不存在一般,随时都可以消散。
但火苗再小,却不曾熄灭,时而微弱,却在触及同等发热的“光”时,自然而然地汇聚成更大的火花。
因此我感到非常幸运,我的幻想并没有成为“白日做梦”,18岁那年,我遇到了“她”。
遇见“她”的那一刻,我同众多人一般,喜欢欣赏而已,从没想过去尝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对“她”的极大兴趣,促使我在众多书籍当中总能寻到“她”的身影,虚虚实实,看得见摸不着,而拨开面纱见到“她”的本貌的那时,才发觉,深陷其中。
如今,我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她”的身影,我的社交平台、常读书籍、休闲造型、聚会邀约等等,吃喝住行处处有“她”,这样的生活似古似今。
- 叁 -
“她”,就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简称:汉服,亦称“华服”)所承载的华夏文明,是汉民族在特定时代背景和自然条件下的文化创造,也代表了汉民族的精神追求。
几千年来,汉服影响了整个亚洲的服饰体系,在每个时期却又不同;汉服就是一个民族符号,无法代表却又见证着秦汉、见证着隋唐、见证着南北宋、见证着大明朝、见证着今天和未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道:“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华传统文化的表述中是加了限定词“优秀”,所谓“优秀”,是一种价值判断,是基于今天的人们而言的“优秀”,换句话说,只有具有“现代文明性”的传统文化才有资格在现实中继承和发展。”
在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汉服是文明的具体表达,它的高度不应该被复原服装、民族主义、国风文化的天花板所限定,汉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发源于先秦的汉民族及其文化,经过汉、唐、宋、明的发展,以其无与伦比的魅力使鲜卑、日本、朝鲜、琉球、越南等众多异族纷纷归化,是凭借其璀璨的文明赢得异族的仰慕,进而吸引异族通过变法革新等方式归化到这个文明体系之中,如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和日本大化革新即是如此。
如今,越来越多的同袍共同的努力,以传统节日为基点,积极凝聚起来,除了线上的文化娱乐活动,线下汉服社团的成立及节日的设立也为让“汉服”被人熟知制造了声势。
- 肆 -
寻寻觅觅,“她”逐渐出现在现代人的视线之中,乃至于部分同袍的日常生活之中,不再是特定的服饰。于我而言,不再是参加传统活动穿,主题拍摄穿,已经是我衣橱中,与众多服装一起,是生活的一部分,甚至于是穿上“她”即可带给我满足与快乐。
同时,“她”不再如影如幻,而是与我曾经的“幻想”相交织,使我成长为期望中的我,积极、乐观、潇洒、恣意,有目标有追求有信仰的年轻人,如今我工作之外的生活,吃喝玩乐与“她”息息相关,这样的生活被称之为“同袍的汉式生活”,同时也促使我解锁更多的技能。
短短几年时间,我学会简单的舞剑、舞枪、妆造、拍摄、后期、策划、剧本等等,未来,还有更多新技能等着我去学习与探索,期待与她共同成长的自己。
我,依然爱幻想,幻想着未来的“她”,想要一路见证“她”。
【校对:雪青】
有想要更深一层认识汉服的小伙伴,请关注“陌上一隅”私信我领取哈,免费分享学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