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读到王亚丽老师的《结构化面试拼什么?》,仍感隔靴抓痒,结合近期几次面试现场,例谈究竟拼什么。
首先要明确概念:什么是“结构化面试”?
百度百科:结构化面试,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时勘教授将结构化面试(Structured Interviewing)的概念定义为:根据特定职位的胜任特征要求,遵循固定的程序,采用专门的题库、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通过考官小组与应考者面对面的言语交流等方式,评价应考者是否符合招聘岗位要求的人才测评方法。
用教师招聘为例,所谓“结构化”,一般有规定时间说课、试教、答辩等环节,面试题基本都是现场抽定,评委根据考生现场展示情况,现场出分数,一般是一开始三名考生几位评委合议一下分数,形成一个尺度,后面考生参照执行。
焦点是考生的现场展示,当下面试现场培训痕迹“结构化”泛滥,甚至遍布大江南北,对考生来说是花钱到所谓专业的培训机构买个“程式化”“公式化”,对评委来说一天几十个相似,如同嚼蜡,不过他们心里一般都有个“程式分”。
那么“现场”究竟拼什么?妆容、穿着、礼节这些常识不谈,就能“出彩”这个方面枚举:
一是要当机立“断”。
笔者上周末在盐城某区做教师面试评委,所抽中的面试课题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姥姥的剪纸》。当天雷雨阵阵,粉笔也“软沓沓”的,甚至写不到一个笔画就断。其中一位考生快结束面试时说,“评委老师,刚刚因为粉笔有些软,板书不是太流畅,能否请工作人员换一下粉笔,这样下面的同学就不会纠结这事了。”七个评委竟异口同声地轻声说:好,谢谢你的提醒……有一位考生,十分钟试教时间已过,计时员提醒两次,她依然固然地讲下去。我在原有分值后又减了她一分,环顾左右相似扣减分值。考试过程中有一个环节,计时员在还有3分钟时要提醒考生一下,很多考生都被提示声打断思维,甚至吓一跳或匆匆收兵,这种状况,一位考生做得很好,面对计时员点头微笑稍停断一下,继续自己的试教。得与失,也许就在这当机立“断”中。
二是要扬长避短。
“结构化”的试教过程中,有位考生开场白朗诵了一首自创的《姥姥》小诗,声情并茂,链接了课内外,祖孙浓情漫溢,让人耳目一新。普通话、粉笔字、朗诵、表演……在简短的试教、说课过程中有什么特长,特别是有关学科本质的特长,露一手,会有很高的竞争力。这里有另外一个极端,一些考生频繁犯一些“低级”错误,语文方面,如,倒笔顺、读错音、板书错别字、范写不行却大些特写;数学方面,数理讲错、推理不对等等,这些现象在入门级——教师资格面试特别严重。考生要学会“藏拙”,尽可能地让自己的特长“耀眼”,才是善策。
三是要深入浅出。
很多考生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面试要求、教材文本解读还没有深入、理解,就匆匆设计试教(说课),这是大忌!这是考验考生能不能胜任岗位是“技术活”,有其专业性。如,十分钟试教《姥姥的剪纸》,教学目标是什么?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亦步亦趋地学习生字新词,指导书写生字,多种形式理解新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了解、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六年级),精读一两自然段时间也就差不多了(姥姥的剪纸深受大家的喜欢);第二课时,拾级而上围绕一两个“焦点”问题——剪纸的技艺高超、姥姥与作者的祖孙情深精读课文,走进文本,聚焦细节,“孰能生巧,总剪手头就有准头了”“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会打鸣。”……老牛与兔子的片段,这些重点细节内容要准确把握,合理陈述,深入浅出,才能彰显“功夫”。如能再引导学生范写那会更加出彩!那么有人问,作为一个“嫩鸡”,如何能学得像那回事?这里一方面就要谈到“课感”的问题,似乎有共识,这个考生有没有进过课堂,真正上过课,基本上评委都能看得出来,课堂的节奏、对话、倾听、反刍是要现场“炼”的,对着空气空谈,现场感是能辨别出来的。至于说王亚丽老师提出的“考场上所有的回答都是你的知识思维储备。它考验你的思维深度;考验你的读书广度;考验你对问题的细节分析的细度;考验你看问题的立足射点切口的识度;考验你能把看到的问题能明晰表达的论度。”这些就需要考生平时的阅读积累、思维训练,特别是一些名特优教师课例的研读理解;当然你的试教(说课)目标如果围绕解决课后主要练习任务,那航舵就稳了。
回看,“究竟拼什么”,似乎还意犹未尽,慢慢“剥洋葱”,有空再聊!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1MjI3OTEyNA==&mid=2247485449&idx=1&sn=f8d4e62e4a8d4da3b1acf01303028859&chksm=e9e76832de90e1246d40158ec896893322e234b9a0c2fb9e326cd40a63c5b1b36f10641ea67e&mpshare=1&scene=23&srcid=#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