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战线拉得太长,开题结束那天晚上,整个人疲惫不堪又郁郁寡欢地回到宿舍。
十一点多意料之外接到导师的电话,第一句他问“有没有平安回去”、“有没有吃点东西”,在得知我没有吃晚饭之后,他一直记得并挂念这件事,比修改论文更重要的是,学生个体的心理感受和身体健康。
和导师聊了一会论文,他知道寒假我会留校一段时间,挂电话之前他说“我一直在重庆,有什么事随时找我”。
挂完电话后,在外面的走廊发了一会呆,被导师的理解和问候感动到无语凝噎,红着眼和师姐说“我好幸运”。
度过九到十二这漫长且热闹的四个月,寒假的校园又恢复到暑假时人流稀疏的惨淡模样,刚好两者我都见证到过。
因为下个学期不再返校,所以寒假自发地想留在学校一段时间,虽然也经常抱怨好想回家,但所有的思念都忍了下来,漫长等待过后的见面或许才更宝贵和更有意义。
留校的这十几天,一如以往,白天在图书馆,晚上去健身房,好像没什么不同和变化,但却感受到来自生活的很多善意与美好。
和师姐约好去成都找她,于是每一天都有了期待。
去年认识的学妹们,一起认真地吃饭聊天,分别的时候她们都说“祝你一切顺利”
前几天跟导师和师兄一起吃饭,想到可能会错过他们毕业的场景,觉得十分遗憾,于是提前送了礼物,但没想到彼此都很心照不宣,也收到了意料之外的回礼。
当看到那句“有什么困难和我说,尽我所能”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很幸运,遇见了美好的人和事。
那些我曾抱怨过的人际关系,上天以另一种方式回馈给了我。
这是被概率选中的事情,被概率选中是很美好的事情。
希望每当我觉得人生不值得的时候都能回过头来再看到这些美好的瞬间。
前几天最后一次去健身房,晚上九点多,做完有氧离开时,
我问教练:“这会不会是我们人生最后一次见面?”
他笑着说“不出意外应该是。”
我也笑着说“我会永远记住你的。”
月初因为工作职责,他给我发了训练总结,
他说“达成目标能让你开心,那也是极好的”。
那天晚上我也回了自己的小作文,
我写“每当情绪不好的时候,力量训练能帮我获得快乐跟平和,人生遇到点开心的事情不容易”
“感谢你的耐心专业以及运动本身,让我有看到一点点生活的美好和人生值得之处”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妙不可言,我愈发地相信,生命里出现的每个人都有它的道理,虽然很多人都只能陪你一段路,但同行的时间里,他在帮你不停地成长。
以前看《重启》,南派三叔在书里写“人一生的缘分丝盏一般稀薄,放入酒杯中,酒都不见溢满,就这么多了,理得清就理,理不清往后也就没有再多”。
所以能遇见本身就是一种命运的鼓声。
最近和师姐聊天,她说“每年能做三件让自己真正开心的事就值了”;
最后一次师门沙龙,比起写论文,导师说“人活得开心更重要。”
近几年,清晰地感觉到“快乐”在被身边越来越多的人提起,随着年龄增长,能让自己燃起passion的事情慢慢递减,很多时候,热闹的孤独才是常态。
大家都愈发认识到“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没什么比开心和身体健康更加重要。
有一天和师姐打了两个多小时的电话,她提到我们共同都很喜欢的一个老师,
“上次李老师说,中国人有种天然的虚无感”
“因为没有信仰,我们的来处是不确定的,去处也是不确定的”
“所以比起西方,我们对那个彼岸更加畏惧。”
“没有明确的起点,没有明确的终点。所以即使快乐的时候,也无法摆脱虚无感”
“与其说无聊和欲望,不如说虚无感”
很久以前,当我意识到自己经常产生虚无感和无意义感之后,尝试找人诉说,但却被定义为想太多以及闲着没事干。可笑的是,因为无法正视这种高敏感的情绪,我也会认同以及反思这种看法。
但后知后觉才发现,确认生命的虚无感恰恰是一个开始,开始理解和听见遥远的哭声,而不是仅满足于当下;开始省视生活和询问原因,而不是仅被动接受。
正因如此,才能学会和灵魂对话,在一次次剖析中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才能在一次次难过时,宽慰自己人之常情;
我能感觉到这两年自己成长的非常快,我是说看问题的视角和态度,跨入了一些新领域,收获了新知识,想起毛姆说的那句“阅读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今年十月和十一月,没怎么待在图书馆看文献,反而是选择去媒体实习,尽管实习的日子也在写新闻稿拍视频想选题,获得了一些新技能。
但整个人焦虑不安,无意义感时刻能吞噬自己,尤其是意识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之后。
最后选择回到图书馆继续看书,一次次我发现:当我迷茫焦虑不知前方该往哪走的时候,保持学习的状态真的能让我获得平和,什么也不用想,静心看一本书,做一个研究,从研究里获得的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成就感远比写一篇新闻稿、拍一部视频得到的要多得多。
这一两个月,我常用居老师在采访时说的那句话激励自己—“关闭耳朵,睁开眼睛”。
我笃定的一点是,如果我的想法、步调跟别人不一样,那是因为我听到了不同的鼓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