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误区
学习不以存储知识为目的,学习的本质也不是输入和存储,而是一种生产和输出活动。这几年,我在得到听很多课程,每次都有一种快速听完的冲动,结果导致大量的学习材料涌入脑子,但是却没有做输出,也没有做分类编码,把他们放在我大脑中的某个知识区域,这样,那些杂乱的信息很快就当做作为垃圾信息,因为没有编码,就像一本在图书馆中没有编号的藏书,我的大脑在用时根本检索不到它,对于我的大脑而言,它就像一个我不知道我曾经学过的存在。
行动方案
听到一个新概念,一个带来震感的新知,不能满足于把它作为一个点记下来,而是应该把它与其他知识结成网,用网状的知识来对抗遗忘。
认知是一项技能
作为一个焦虑的现代人,养成了一身“学习气”,开车上班、吃饭走路都要听课程,以此来对抗焦虑感,收获一种我很努力,我懂得很多的假颅内高潮,但其实我很明白,这种所谓的学习就是一种我得舒适区。因为我并没有在刻意练习,只有存储,没有提取。这就好比,前几年我学打羽毛球,如果我光听动作要领,不去练,不去接受教练的批评和指导,不正式下场打球,那是永远学不会打高远球,虽然我现在已经很久没有打羽毛球了,但是高远球这个动作就像骑自行车一样,已经是肌肉记忆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拥抱认知的痛感
回想我们从小经历的学习,都有一个考试来检验你是否掌握了知识。但作为一个成年人的终身学习,除了极少数的考级,没有一个测试在那里,所以就出现了大量像我一样的游手好闲式学习者,因为大凡是考试或者是测试,一定是会带来痛感和挫败感,这也好比,吴伯凡这个课程300多讲,我囫囵吞枣已经听了一半了,除了偶尔记录了一点散状的概念之外,一次也没有梳理,除了惯性的惰性之外,还有就是害怕痛感和挫败感。就像我今天梳理的认知产能这个单元,听完觉得很震撼,但实际开动的时候却满是挫败,根本连接不起来,一开始感觉三句话就写完了。
行动方案
珍惜认识震撼带来的张力,用把写作输出做成测试,来拥抱真实的痛感,逐步走出舒适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