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家长朋友都认为被动式社交只出现在“中年危机”,在职场上更是体现得特别明显。核心社交圈,越来越小。对于主动拓展社交圈,常常感觉有心无力。不过成年人的调剂方式有很多,所以对我们的影响似乎也不是特别大。或者说,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
可是,亲爱的家长朋友们,你们想过被动式社交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吗?还是以我们自己为例,我们可以回忆一下自己成长的经历。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个朋友,是不是绝大部分来自于亲戚中差不多年龄的孩子?或者,就住在你家隔壁?接着,如果按时间线来,我们的社交圈几乎就来自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公司,或者某个兴趣社团。如果把时间线再拉长,我们会发现一个好玩的现象。
我们的孩子,会以惊人的复制我们之前的人生时间轴。所以有句古话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前很多观点,让我们误以为是环境的造成的影响。其实,不然。环境只是一个地域因素,或许另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事,更能说明说题——孟母三迁。在环境面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更多时候,想要近朱者赤的话,则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他的著作《儿童教育心理学》中,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习。其中,核心观点就是人格结构形成与儿童期,健全的人格包含:独立、自信、勇敢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其中,判断儿童是否成长的非常有效的标准,就是儿童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情感。这也是为什么众多挤破头都难进的学名校,特别重视的一点,成长力包含了学习力、自制力等,也就是大家口中经常说的潜力。
影响儿童成长的决定因素,既不是天赋也不是客观环境。而是儿童在对外在环境的评价,以及他们对自身与现实世界的看法。——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在社会生活中,人的能力和成就发展走向都是以社会情感为基准的。而社会情感的外在表现,就是一个人的表达力。表达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青少年的社交模式,是主动社交还是被动社交。被动社交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谁喜欢我,我就喜欢谁,谁和我做朋友,我就和谁做朋友。相反主动社交的模式是什么样呢:我喜欢谁,我就去争取和他做朋友;我喜欢什么样的自己,我就我就主动去找变成这样的方法。
所以主动社交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受欢迎,一个小成功激发的成就感会促进他越来越扩大他的社交圈去吸收更多营养资源。而且最重要的一点,主动社交的孩子没有大人们的阶层感,因此往往被家长们奉为奇迹的阶层越级,在孩子们那里只是我和我的好朋友一起做我们都喜欢的事。
关于化被动为主动,提升孩子自信,千万不要强迫他去参加他不喜欢的活动。而是鼓励他一点一点说出来,为什么不喜欢?为什么不想参加?孩子肯开口,就有了突破口。在谈心和聊天的过程,特别是和孩子在一起讨论各种“不喜欢、不想要、不愿意”的过程中,特别能锻炼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及逻辑能力。
从被动式社交到主动社交的第一步,就是培养孩子的表达力。这是一个非常专业而且具有延续性的体系,不过第一步却非常的容易。就是先正视和重视这一点,有意识才会有针对性,不是吗?
现在就去和孩子聊聊吧,毕竟教育界大神阿德勒关于孩子成长的决定性因素——自身对外界和客观事物的评价和看法,都得用语言说出来啊!和孩子一起撕掉普通人的标签,我们的孩子不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