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在街上见看见一位父亲骑着自行车带着一位小男孩,一不小心小男孩的脚后跟被挤进了车轮里,好在穿着鞋,只是车轮不停的摩擦着鞋的后跟,让人不禁担心孩子的脚受伤。这时候孩子的爸爸也发现了这个情况,下车查看。照我们正常人的思维,应该是先查看情况再安抚小男孩,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位男孩的父亲一看孩子的脚暂时没有事情,然后就一边大声的责骂,一边呼的一巴掌扇在孩子的头上。这位孩子的父亲对这个男孩的爱不容置疑,他是担心孩子的脚受伤,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他感受最多的是孩子父亲对他的打骂。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事情不止如此。
绝大部分的父母是无条件的爱孩子,但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些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有的父母甚至和孩子的关系很僵。这就需要家长表达出对孩子的爱,爱在心底口要开。
作为教师,我们也发自内心的希望每个孩子都优秀,每一个孩子都越来越好,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在跟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孩子们是否都能感受到老师的这份爱呢。不可否认的是有的学生,更多的是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严格,埋怨老师,甚至憎恨老师是这样的事情也是有的。为什么会出现诸如此类的事情呢?这就是有关爱的表达方式的问题,中国人普遍内敛含蓄,爱在心头口难开,其实爱在心头,更要用各种方式把它表达出来。学生不仅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严格要求,也感受到了来自老师的爱,这样在学习的路上,他们才更有勇气和自信面对各种困难。
怎样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呢?最直接的就是用语言直接表达出来。花式表扬每天进行,看到孩子一丝一毫的改变,都对他们提出表扬。比如你今天扫地的时候可真认真,累的满头大汗,老师特别感动。这么一道复杂的题,你都做出来了,学习能力真强。老师看到你今天默默无闻的把餐桌上打扫的一尘不染,为你点赞。你是老师的得力助手,老师有了你帮助,班级才如此整洁有序,太感谢你了!……
除了用语言表达对孩子的爱,我们的眼神动作,很多肢体语言也有同样的魅力。比如对孩子竖起大拇指,孩子对你问好,微笑的对他点头,打招呼。孩子回答不出来问题,鼓励的眼神望向他。时不时的给孩子一块饼干,一块糖果等等。这些都会让孩子们满心欢喜。这才是爱正确的打开方式。
还记得魏巍在《我的老师》中这样写道: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老师蔡老师。现在回想起来, 十八九岁,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人。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 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你看这位老师虽然也手拿教鞭,但是心中有爱,孩子们从他的教鞭中也感受到了爱。
所以我们爱学生就要让他有爱的感觉,爱在心头口要开,有爱的老师带着一群有爱的孩子,才能营造出一个有爱的班级,一个有爱的班级才能美满和谐,充满正能量,积极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