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常见的媒体描述里,有很多专家,都将这场疫情称为“黑天鹅事件”,也就是说,它是在人们预料之外的重大突发事件,但事实上是我们不自觉地忽视了的一个事实。这本书在2020年6月份的时候就提出,这不是一只“黑天鹅”,而是一只早在预料之中的“白天鹅”,全球性疫情是一桩“确定性极高,而且必然会发生的事”。
在他的新书《变量3》里就提出,疫情对世界的改变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他做了一个假设,提出如果没有新冠疫情,历史将会如何演进。他的答案是,全球化依然会黯然退潮,全球经济会继续萎靡不振,技术进步仍然会加速前进。所以,他更倾向于认为疫情是一个“大加速”,“新冠疫情不会凭空创造出石破天惊的新事物,也不会逆转已经出现的大趋势的方向,却能起到激化的作用。”
在疫情与技术发展之间,有一条清晰的逻辑脉络,那就是:疫情导致社交隔离,社交隔离导致自动化需求提升,需求提升导致技术发展加速,技术加速又导致劳动力市场分化,最后导致失业率提高,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所以,在《后疫情时代》这本书里,作者做出大胆预测,他们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失业率必定会上升。不过,他们同时认为,新的生产方法和工具,可能催生前所未有的创新与创意浪潮。在全球范围内,技术进步可能会促使成千上万的小微企业爆发式地涌现,有望创造数以亿计的工作岗位。比如,我们看到今天的网购、直播、短视频,都在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这是之前所未能料到的。
作者强调,疫情应该促使我们反思考察经济发展的指标问题。经济总体规模固然重要,但更要注重收入平等问题,缩小贫富差距;其次,需要更好地监测经济的韧性,判断经济发展的健康程度,要将制度、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创新环境等要素考虑进来;另外,还需要追踪国家在危机时刻可以动用的资源情况,包括经济资源、实物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最后,还要处理好社会安全和公平问题,把解决这些问题都纳入公共政策的目标。
在本书提到的这个议题上,我觉得何帆老师的观点也特别值得你了解。针对逆全球化的问题,何帆教授提出来一个“本土时代”的概念。他的《变量3》副标题,就是“本土时代的生存策略”。他认为,在全球化时代,我们期待的是借船出海,跟国际惯例接轨,用对外开放促进国内改革,但在本土时代,我们要造船出海,建立自己强大而牢固的经济社会体系,从自我深处找到更雄厚的基础和更强大的力量。
何帆认为,必须完成五项修炼,才能升级过关。
第一项修炼是唤醒本土力量:无论经历多大的打击,必须先活下来。要想活下来,唯一能够依靠的是自己原有的一切:体制、组织、人才、技术、流程、平台,把原有的资源转化成全新的力量。
第二项修炼是构建本土网络,巩固自己的基本盘。要遵循效率和安全并重的原则,所有重要的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都需要从头再做一遍。既要积极参与外部的大循环,但同时也要确保内部的小循环畅通无阻。
第三项修炼是加快本土创新:你要比竞争对手跑得更快。面对外部压力,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变得更为迫切。
第四项修炼是培育本土意识:这种本土意识,来源于一群人在共同经历下产生的共同情感。过去,我们以为一切皆有预知的标准答案,现在却认识到,我们只能自己寻找答案。如果我们能够找到答案,那么,我们就是创造历史的一代人。
第五项修炼是实现本土福祉:最大的政治是让本国的人民满意,最大的经济也是让本国的人民满意。所以要花大力气解决民生问题,这可以拉动投资、刺激消费、创造就业。
总的来说,面对逆全球化的到来,我们在呼吁全球合作的同时,更需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这是最有确定性的部分。
这本书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抛出了很多世界性议题,这些议题看似宏大,但实际上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个人的荣辱兴衰、成败利钝,都逃不脱时代巨浪的冲刷。
在解读过程中,我除了还原书中观点外,还为你介绍了托马斯·弗里德曼、霍尼斯鲍姆、基辛格、何帆、香帅等人对疫情和时代的判断。他们每个人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观察视角,也提供了一种分析工具,这让我们在应对时代风云变幻时,有了更多趁手的武器。
霍尼斯鲍姆曾说,人类在应对瘟疫时,几乎都会经历一个从傲慢无知到恐慌焦虑,再到歇斯底里的过程。也许,在灾难中,相互猜忌、推诿、攻讦,是源于人的一种应激本能,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包括在这次新冠疫情中,我们也很痛心地看到这个撕裂的过程。但我们应该用理性来克服本能,用合作来代替敌视。
疫情给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国家,都做了一场压力测试。我们相信,疫情早晚会褪去,那些伤痛也早晚会褪去,但是,这场压力测试的记忆会让我们刻骨铭心,它促使我们去反思:对个人和社会而言,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以及如何才能创造和获得这些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