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的教育,让人总觉得看书就是学习,在这里不但书要加个引号,学习也要加个引号。
如果看的不是工具书、专业书、教科书。这就和学习根本沾不上边。我找了3句话来分析为什么。
1.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古时候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全文是: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看到最后一句,读者甚至都不知道宋真宗的《励学篇》是希望大家多看“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是看儒家典籍,不是看言情剧本。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原话出自于《魏略·儒宗传·董遇传》,故事是:一个叫董遇的人,性格敦厚老实而且很好学。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这话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这句话又因为朱熹的《读书要三到》而广为流传,所以看书不看熟,读书不读透,不挤出时间来多看几遍,走马观花不过是图个心里安慰,只是和别人炫耀一下“今天我看了多少多少”,具体有什么收获,记住了什么,启发了自己什么,茫然无知。指望用形式上的看书来替代实质的进步,能叫学习吗?能成功吗?
3.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这句话真是鲁迅说的。在这句话里解决了三个问题:1.问:怎么样才能读得多?答:不要带着嗜好。2.问:读书之前应该先做什么准备?答:不先比较,就不知道读什么好,或者只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却不一定是好书。3.问:成果体现的方式?答:读的书不多时体会不会深,等读的多了,就会深入,就会专业。
由此可见,想都不想就把看书和学习、成功划等号的人,最终只能失望而返。真正能起到学习作用并帮助成功的,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选经典的、有用的书来读;二是要实事求是的读,绝不拼速度、走形式;三是要用正确的方法读。
走正确的路,才是最快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