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只要是「安眠药」就可以让人睡个好觉。
拿朋友的药,随意购买安眠药,不遵医嘱服用的情况屡见不鲜。
但其实「吃错」安眠药(用药不当)会给人体来带诸多危害:
失眠加剧
睡眠节律紊乱
中枢神经紊乱
产生药物依赖性
记忆力下降
内脏损害
认知功能受损
要选择合适的安眠药,首先需要明确失眠类型。
目前临床上常见的失眠类型有: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
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
失眠中最常见的就是入睡困难,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睡不着」。
造成睡不着的原因有很多:
睡眠环境的改变
不良的睡前习惯(吸烟、饮酒、喝咖啡)
精神压力大
身体不适
但并不是睡不着,就需要吃安眠药。
一般认为躺下到睡着超过30分钟,每周出现这样的情况超过3次,持续时间超过2个月,而且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就属于入睡困难型失眠,可能需要用药。
面对这类人群,通常临床建议使用一些起效快、作用期短、半衰期短的安眠药。
如佐匹克隆、唑吡坦、扎来普隆这些短效安眠药。
短效安眠药的吸收迅速,不蓄积,不会影响睡眠周期,较少影响第二天的精神状态,对于老年人和第二天需要精细化工作的人来说也相对安全。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睡不好」,「睡得浅」。
躺在床上睡的好好的,耳边突然传来一点点声音,睡眠就会被打断而清醒。
部分人对此毫不在意,甚至会以为是自己睡姿没有调整好的原因,但再次入睡后依旧是浅睡眠。
如果长期睡眠质量得不到保障,精神不振、注意力无法集中、频繁犯困,都会影响你的生活和工作。
如果你的失眠表现为睡眠难以维持、夜间易醒、多梦,那么中效安眠药会更适合你。
如安定类的艾司唑仑、阿普唑仑、劳拉西泮等。
这类药物的半衰期较长,作用时间长达6-8小时,可以有效帮助人进入深度睡眠。
同时对焦虑和不安的情绪也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大多数人对失眠的认识,都只包含入睡困难和睡眠维持困难。
殊不知更危险的一种失眠,表现为早醒。
「早醒」是指「和正常起床时间相比,提前1~2个小时醒来,醒来后再难入睡,且这种情况持续两周以上。」
大家也许会疑惑,醒的早,难道不是好事儿吗?
恰恰相反,早醒会让你的睡眠时长不足,形成长期的睡眠剥夺,引发一系列的身心问题:
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消化系统功能紊乱
记忆力下降
精神无法集中
加大猝死概率
更值得警惕的是,早醒是抑郁症的伴随症状。
据研究表明,约50%的抑郁症首发症状为失眠,而失眠表现多为早醒,因此,早醒是临床医生诊断抑郁症的重要指标之一。
那么早醒人群如何选择安眠药呢?
通常情况下对于早醒人群建议使用起效快、作用时间长的长效安眠药,如地西泮、氯硝西泮、氟西泮、硝西泮这些苯二氮卓类的药物。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除以上常见的失眠类型外,部分人群或因焦虑、抑郁情绪而造成失眠。
若是短暂的焦虑、抑郁情绪而引起的失眠,可以通过明确情绪来源,自我调整进而解决问题。
但若是焦虑症、抑郁症引起失眠时,则需要使用药物治疗,同时配合心理治疗。
根据焦虑、抑郁、失眠症状严重程度的不同,药物处方时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果。
如果是以焦虑、抑郁为核心问题,那么在治疗上就会选择具有抗焦虑、抗抑郁作用较强的药物,如舍曲林、帕罗西汀、艾司西酞普兰等,同时搭配安眠药进行治疗,如右佐匹克隆。
如果是以失眠为核心症状,焦虑、抑郁情绪为继发症状,那么则会选择具有改善睡眠作用的抗焦虑抗抑郁药进行治疗,如米氮平、阿戈美拉汀、曲唑酮等。
以上为药物使用的一般情况,并非适合每个人的情况。
如文初所讲,用药切忌自己抓药、自己服药、自己加药减药。只有明确、审慎的诊断,才能对应相对适宜的药物。
个人的身心状态是复杂的、多变的,只有与医生形成治疗联盟,保持积极的良好的沟通,才能将药物治疗方案调整至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