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战乱频繁,诸侯为了争霸,巧立名目,发起战争,人民深受其苦。
楚国大夫申舟擅自跨过宋国边境,被宋国大夫华元所杀。楚国借机出兵攻宋,围城九月。
申舟擅自跨境被杀,错不在宋国,然而楚国却依然以此为借口出兵。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对个人是如此,对国家更是如此了。世界上许多战争的开战原因都让人发笑,是黑是白无人问,只是各自自欺欺人地宣传罢了。也许只有史书能稍微在时代潮流中发出一声若有若无的抗议罢了。
围城九月,楚国只剩七日之粮,宋人城内“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战争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楚庄王派司马子反去土山上窥探情报,恰巧华元也登上土山瞭望。两人互问消息,在交谈中,华元展现了非同一般的气度,他坦诚地说出了宋国的窘迫——在战争中暴露己方真实情况,这是不可思议的。然而华元运气好,遇到了一样有君子情怀的司马子反。
华元说君子看见别人受苦就心生怜悯,小人见人受苦就庆幸。司马子反见华元坦诚有气度,也把楚国只有七日之粮的情况如实说了。然后俩人就基本确定要休战了。
司马子反回来见庄王,如实汇报情况,庄王坚持攻打。司马子反说:“要打你自己打吧!但请允许我先回去。”庄王听他这样任性的言语,竟然不再攻打宋国,班师回国了。
整个故事似乎都有一些荒诞,战争发展到最后竟然如同儿戏一般结束了。历史当然不会有那么简单,战争背后的权衡并没有完全记载在书上。
我们姑且不去纠缠背后的真相,只是分析一下展露在我们眼前的。《春秋》本来不记载除了鲁国之外的战争和求和,但却破例记载了此事——是为了称赞华元和司马子反的自作主张——他们的自作主张化解了战争,迎来了和平,和平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所追求的。
结尾处又批评他们自作主张的越权行为,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
一篇文章,寓褒于贬,赞颂他们化解战争,批评他们自作主张。这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不拘泥于制度。
制度往往是滞后的,在现实中遇到的新问题,翻制度是找不到答案的。为了和平或者说是更广大的利益,很多时候我们都要灵活地运用智慧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拘泥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