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等我一下,我把这馒头吃完再走。”我边吃边对催促我下班的小敏喊着。
她说:“哎呀,就一个馒头,都凉了,扔了算了。”
说完她随手把中午剩下的半个石榴扔进了垃圾桶,说下班赶车懒得拿。
我冲她嚷道:“你太浪费了,吃不完可以放冰箱明天吃或者分给其他同事啊,就这么被你扔进了垃圾桶,你这是对食物缺乏基本的敬畏心理。”
她听我这么一说,还饶有兴趣的问我:“什么是对食物有敬畏心?你这是哪儿来的理论,说来听听。”
正好一起下班的同事英子听到也说起了家里的事:“说到浪费食物,最怕周末一家子人出去吃饭,一家人吃饭点多少吃多少,少了再点就是了,可是我婆婆总觉得只要自己高兴,想吃什么就点什么,吃不完就打包带回去。”
小敏插嘴说:“吃不完的打包带回去这习惯不是挺好的嘛。”
“可是她每次带回去的菜都没吃,放冰箱一两天最后也是扔掉了。”英子满脸无奈的样子。
面对食物的浪费英子感到很心疼,每次点菜前都会提醒婆婆,可是婆婆说不差那点钱,还觉得英子老是跟她唱反调。
英子叹了口气:“哎,我发现,有钱没钱跟良好的习惯没有半点关系。”
我乐了:“嗯,说了句很有文化的一句话。”
如今经济条件好了,身边浪费食物的现象也是层出不穷。
点餐:在外就餐时什么都想点,点完不打包或者打包了再扔掉。
囤货:看到打折就买,一次性囤冰箱,间歇性下厨,持续性外卖,结果食材以烂掉告终。
虚荣:吃了一半发现不好吃了就直接扔,并且还沾沾自喜于自己的大方。
这些以为的潇洒和大方总觉得让人很难受,条件好了,美好的传统却丢了。其实说白了就是现在的很多人对食物缺乏基本的敬畏之心。
小时候看日本动画片,经常看到他们在吃饭前双手合十说:“我开动啦”,饭后还要说句“我吃饱啦”以此来结束餐食。
当时觉得特别有意思,吃饭前竟然要对着饭菜说话,心想:难道还要告诉饭菜它们要被吃掉了吗?
还经常去学他们的语气和动作,长大后才明白这里面的含义。
这是因为他们古人觉得食物是神赐予人类的,能吃饱饭是得到了神的恩赐,所以在饭前饭后要感恩赠予,同时也是在提醒自己对食物要有感恩珍惜之心,自然会对食物更加敬畏。
其实在我们的传统里,同样有这样的习惯,只是更多的来自于家庭传承和学校教育。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些传统不再被人关注,浪费成了理所当然。
记忆里外婆总是对食物尤为珍惜,每餐洗米的时候要淘洗,她总是把淘到水池里的米粒一粒粒捡起来,在她眼里粮食很宝贵,不能浪费一丝一毫。
洗米水也用盆子装好,吃完饭用来洗碗刚刚好,碗洗得干净透亮。
平时吃不完的剩饭晒干收好,等到去亲戚家时带给他们用来喂猪喂鸡。
她总是对我说:“这些我们用不上了,但是别人可以用得上。”
言传身教中让我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小时候虽然不解,但是这些习惯却在成长中一直默默影响着我。
如今我家的电饭煲也换成了小号的,吃多少煮多少的原则让米饭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
买水果蔬菜遵循先从小份买起,不再因为商家的捆绑打折而囤货浪费。
朋友送来的水果分量太大吃不完,分好小份送给邻居分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这样的生活习惯坚持下来不仅不再面对冰箱里过期的生鲜、剩菜剩饭而烦恼惋惜,家里也更为整洁清爽,继而带来整体的生活感更显从容。
拥有了对食物的敬畏之心,也让家庭成员都能感受到好的习惯传承和美德是藏在日常的一餐一食中,让我们更懂感恩,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