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北京给我最初的印象其实很糟糕,租房那件小事给我上了进入社会的第一课。
我找到工作的那个周末在5号线最北的小区找了房子。我逛了论坛,刷了微博,我知道这里是价位交通生活等众多因素权衡下最合适的位置。租给我房子的是一对年轻的夫妻,只说房东把房子交给了他们,他们就是房东,所有问题他们会负责。那时候的我哪里知道二房东,哪里会怀疑别人的热心。
我顺利入住了,觉得价钱和房间都还满意。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听说隔断间,我终于真切的体会到北京城的寸土寸金。两居室的房子做出四间卧室,厨房洗手间都是公用,我曾一度不满意早晨起床大家排队进洗手间的生活状态,但刚毕业的薪水能在这样一个校区民居容身已属不易。
两个月不到的时候,那对二房东夫妻来了。他们说房东找到了好的买家,要把这房子卖掉,需要我们在周末之前把房子腾出来。他们说的很真诚,当时的我根本不会想到这是他们的惯用伎俩。他们给我找了新的住处,正如他们所谓的履行合同上的承诺。我曾一度感激他们的负责任的态度。
我住进了新的小屋,室内干净整洁,只是房间在一层,只是没装防盗网,只是我都能敏捷的从窗户跳出去,只是房东说只有这一间空房。
我的维权意识直到这是才被唤醒,他们违约就随便另给你一间根本没有安全可言的房子,我要退租则扣除三个月的押金。我看着合同上的霸王条款和我草草签的名字,欲哭无泪。说到底,他们就是不断的通过这种手段赚取押金的。
现在愿意提起并把它叫做小事,是我已经能够释怀并且不想这样一件事就否定了北京带给我的机遇和改变。
02
我找了正规的中介公司,签了正式的合同,虽然要交一个月的房租作为中介费,但再也不用没有保障的看二房东无赖的嘴脸了。
我把新租的房子叫做家,我开始买长毛的地毯,买纯色的沙发套,买翻新家具的贴纸。我把它布置成温馨的样子,好像我真的在这里有了家。
但总归是租来的,合同往往只签一年,每年房子要到期的时候就要提前一个月的看房找房。我喜欢读书却从来不敢买太多的纸质书,因为搬家的时候会很麻烦。我很想换一个素色的窗帘却不知明年住的房子是不是同类型的窗户。我想要一个大点的衣柜,一张简洁的桌子,一个挂烫机,一架电子琴。但一想到明年要换地方,下一个房子是不是够大,搬家会很累,就把这些念头都打消了。
我用着组装的衣柜,折叠置物架,不同型号的收纳箱。我的生活就在这样便于搬家,便于储物,便于挪动的配置中进行着。
我常常会想,如果这里是我的家,我会布置成什么样;当我有了自己的家,我要装修成什么风格;那些下班回到自己家的人,是不是要比我幸福得多。
03
多数在北京工作的年轻人,都在小心的延续的5年社保这个条件。因为能够在这里买房买车的最基本的门槛就是五年社保。
每当我想换工作时,都十分谨慎。要搞清楚旧东家的社保交到什么时候,要问明白新公司每月几号交社保,以免落掉一个月。有些公司试用期是不给交社保的,即使转正后把之前的交齐也是断交的。我们都有一个遥远的梦,希望有一天我又资格在这安家,即便没有足够的安家费也希望自己是有资格的。
我有朋友在北京买了房,也有朋友在北京周边买了房。但他们都会纠结孩子的上学问题,不知道是在户籍所在地的家乡入学更好,还是在北京进入外来务工子女的学校。
我终究不是北京人,或者不到5年我就会离开这里回我的家乡,或者我交够5年社保后也不会在这里买房。但至少现在,我喜欢这里。这里给了我机会,给了我改变,给了我敢于朝着梦想努力的勇气。即便寄人篱下,即便我把青春放在这里,这里却跟我无缘。
狭窄简陋的出租屋也会有光照进来。
End
钱钟书在《围城》里说:在里面的人想出去,在外面的人想进去。 这是把婚姻比作一座城,拥有它的人和未曾得到的人各有不同的态度。
如果北京也是一座围城,你想进去,还是想出去。
我进去的那天跌了满身的伤,如果我出去,也要带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