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朗是个颇有争议的艺术家,互联网上围绕着他究竟是不是一位伟大的钢琴家吵成一团。我从各种公众号文章中断断续续了解了他的一些信息后,终于下定决心阅读他的个人自传,看看他眼中的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郎朗自传-《千里之行:我的故事》是一本很有诚意的个人成长记录。原作是一本英文自传,中文版是在英文版的基础上翻译而来。
文章的文笔出人意料地朴实流畅,没有常见的矫揉造作,刻意拔高,只是按时间顺序,将他26年(本书截稿于2008年)人生中的重大事件一一道来。
郎朗出生于1982年6月,比我还小4个月,即将迈入40岁大关。在如此年轻的年龄里,取得了如此突出的成就,人人都无法否认他在艺术上的成绩。
围绕着他个人有两个突出的标签。一个是天才,一个是勤奋。郎朗的故事世人皆知,一个有才华的少年,在偏执狂父亲的鞭策下,从沈阳出发,在北京成名,远赴美国求学,走上职业道路。
如果仅仅将他的自传看作又一本成功学畅销作品确实有失公允。他的作品里流露着东北人特有的坦率和实诚,将他的心路历程一五一十地全部呈现给大众,不虚伪不矫饰,是这部作品最大的特点。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真实的情节。
郎朗从不掩饰自己永远想争第一名的野心。在中国的语境里,有争第一的心是可以的,但是要大声昭告天下是不合适的。郎朗就是将胜负心挂在脸上,并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什么样的努力才能称为极大的努力呢?在我看来,只有郎朗这样的努力才叫极大的努力。他是我心目中努力的天花板,凡是低于他的标准,都称不上尽了全力。
从孩童时期开始,他的练琴时间就已经超乎常人。不论是体力还是心态,抑或是对成功的渴望,对音乐的热爱,都使得这个孩子初步担得起音乐神童的称号。也是从这时起,他的父母才敢断定这个孩子一定能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并孤注一掷地将全家人的命运牵系于郎朗身上。
机械的练习不可能锻造出一位大师,大多数时候成就的只是技艺精湛的工匠。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就是在相同的练习之中必须融入一点奇妙的物质,才能发生化学反应。对于艺术家来说,这个奇妙的物质就是对音乐的感悟力。
郎朗自述音乐的旋律在他的脑海里不仅仅只是一段音符,而是一幅幅画面。他仿佛可以触摸到音乐的实体,也可以领悟到音乐的情绪。他的脉搏与音乐的旋律共舞。
艺术家的天赋与刻苦无论怎样呈现出惊人的事实,也抵不过一个更出风头,更有个人性格色彩的父亲容易出圈。
郎朗的父亲立志要成为像莫扎特父亲那样的人,尽全力让儿子登上音乐的最高殿堂,不惜压上整个家庭的命运。
他做到了。很难说郎朗的成功与他无关,事实上他的通达人情世故,彪悍的行为作风,自身的音乐修养以及对第一的狂热追求,在郎朗事业的初期起到了巨大的帮助。
外人很容易被那些绘声绘色的惊险故事吸引。成功者成功之后,曾经经历的那些惊心动魄都被当作趣闻轶事在口舌间流传。但是这样一对奇特的父子短期内不会再现于世。
我对郎朗还是不了解,即使看过了他的自传,但是我会被他的故事打动,被他身上那种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本质所打动。
他让我更加确信向着一个目标持续行进是多么重要,忠于自己的内心感受是多么必要。我们作为普通人需要经常阅读名人的励志故事,以激励自己千万不要在庸庸碌碌的生活里躺平啊,毕竟比你有才华的人比你还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