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选择:《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R
积极主动不仅指行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只有真正接受了“我昨日的选择决定了今日的我”的观念,才可能说“我有权另做选择”。 思维意识会决定行为和态度,如果有意识仔细检查,我们会发现这些都会在我们的人格地图上体现出来,比如我们的语言,就是我们积极处事的真实写照。看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些事物,也能大致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每个人都有格外关注的问题,比如健康、子女、事业、工作、国债或核战争等等,这些都可以归入**“关注圈”**,以区别自己没有兴趣或不愿理会的事物。 关于圈内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前者可以被圈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观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个圈,就可以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
I
积极主动,就是你要自己为自己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负责任,在“任何刺激和回应之间拥有选择的权利”,这就是“你的选择决定了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多人都知道“习得性无助”,当小狗在电流刺激下,只能哀鸣的时候,他们认为自己是没有选择权的。
而其实人性的本质是主动的,在遇到压力和刺激的时候,其实,我们拥有重新选择的机会,让我们有责任,有能力去适应当下的环境,甚至能去主动创造有利于我们的环境。怎么做呢?
三个步骤:
1.觉察。当我们感觉“我不行”、“我做不到”或者“要是我……就好了”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觉察。回顾这句话“在刺激与回应之间”,我们有充分的选择权,那么我们的这种第一感觉,是否是唯一的选择权呢?
2.切换。当我们觉察到自己有负面的,无力的消极想法或者语言以后,第二步是我们需要问自己,我怎样能够用正面的语言去表述这个问题。如:“要是我有更多时间就好了”改成“我打算在我有限的时间内,做XXX,达到XX标准”。
3.澄清。当自己想要做某事,却无法实现的时候,切换思维模式以后就需要澄清一个问题——我刚在关注的事物,哪些自己通过努力可以掌控,可以改变?这些改变在我的努力之下可以达到什么程度呢?
完成这三个步骤以后,去执行自己的行动计划吧,长此以往,变成一个积极主动的人。
A1(联系过往经验)
原来在的公司是一个国企,工作中最讨厌的是提交周报这件事情,觉的流于形式,毫无意义,浪费时间,而且即使交了也没有领导看,这件事完全就成了领导评价绩效的一个由头,和工作状况完全无关。觉得有的同事根本没有用心工作,只是在做周报汇报工作拍领导马屁这些行为上下功夫,反而很得领导赏识。这件事情一度让我很是郁闷,觉得这种状况不是良性状况,自己又在拍马匹做周报等方面有点无能为力,虽然工作内容方面自己进行还算不错,但和领导相处非常不顺利。
后来觉察自己的抵触情绪完全是以自己的评判标准为标准得来的,这种标准让自己每次交工作周报都很消极被动,而且以自己的标准完全否定了提交周报的意义和价值,站在领导的角度上来分析,即使领导不去看它,至少这也表现出了各个员工的一种工作态度。我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评判它,而是按公司的要求去做好它。
觉察之后,我尽量在意识上认可这件事,即使是提交 周报这件事情对工作本身来说毫无意义,把它当成只是一件仪式感的事情去好好完成这本身也是这件事情的价值。
后来的周报提交 工作进展的较为顺利,和领导相处也良好起来。
A2(规划应用)
1.如果以后再遇到我认为没有实际意义和价值却又不的不做的事情的时候,我会试着从另外的角度来分析考虑这件事,即使在另外的角度仍找不到认可的价值 ,我会试着自己赋予它一个意义和价值。
2.任何的刺激和回应之间,我们都有的选择的自由,即使是某些事情与我们自己预设的标准不一样,我们还可以选择是平静的去完成 ,还是消极的去抱怨(最终也是必须要去完成)。当然,明智的选择是前者,它可能会让我们有意料之外的收获,这就是所谓积极的力量。时间久了,这能改变一个人的心智模式,也许带来的是一种焕然一新的人生哦。
3.先执行再理解,信息发达的多元化环境下,肯定有很多事情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但是没关系,先把事情完成了再试着去理解,不要带着偏见去误导自己。人生本来就是一个不断扩大自己认知视角,不断的修炼自己的气度,不断修正自己价值观的过程。很多事情当时自己认为的不合理,再过几年在自己的认知里也许就合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