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使“望梅止渴”法落到实处呢?首先必须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和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德国的第斯多德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心、激励、唤醒、鼓舞。”作为班主任,利用专门的时间或课余时间进行师生对话,个别谈心,为学生庆祝生日,开展主题鲜明的班级活动。文娱活动以及家访活动等,都是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好的方式。事实证明,只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这个集体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才能使这个班的班风逐渐优化,才能使这个班的教育教学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这样一来,我们就教育了集体,团结的集体,所以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望梅止渴”法的实施才算有了基础。
其次,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要严格实行并持之以恒。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让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制定班规、班级,使班级管理有章可循。这样有利于从各方面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使“望梅止渴”法正式生效。
再次,还必须进行阶段性总结,根据实情调整目标。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班级要安排值日生每天对班级相关情况进行记载,对班级记载要周清月结;学习上实行过关制,并进行周小结及采取适当奖惩的措施。进行阶段性总结,就是激励学生进行自我反省,找出不足,发扬优点,再接再厉,向着一个个目标冲刺,最终使自己和集体达到更长远目标。
最后实施“望梅止渴”法并注意:不要因为一时未达到预期效果而丧失信心,这样容易产生负面效应;不要把目标定的太高,要结合实际,否则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的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身力量的信心,都有赖于乐观愉快的性格和朝气蓬勃的精力。”故此,我们要培养学生乐观的性格,让学生始终充满信心。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遵循因人施教的原则,采用分层推进的方法,让学生蹦起来可以吃到果子,尝到甜头,但也不要走到另一个极端,即在学生达到,甚至超过预期目标后得意忘形,放松要求。如果那样,同样会导致失败。
总之,“望梅止渴”法就像长途行驶的车辆,在一个个加油站加油后,保证下一程顺利的进行。如果做到了上面所谈及的各方面,那么,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旅程,一定能得以圆满顺利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