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思想是自由的,但也是碎片的。
碎片的思想得出的结论,是毫无意义的。
因为自由联想之间的连接是一点微弱的相似性,就如同《喧哗与骚动》的主人公一样,散乱的联想带来的是混乱的表达,需要多个文学评论家才能诠释出来。
2
如果自由联想的思想没有价值,那么又该如何思考呢?
自由联想的结果没有意义,但不代表这个过程毫无意义。
我们经常在聊天的时候,天马行空的满嘴跑火车,经常会有人提出一个疑问,“我们是怎么聊到这的呢”。
这时好奇的人会追溯整个聊天的过程,最有价值的地方也就在此——那些连接点,代表了说话者的心理状态和潜意识。
但很遗憾,这样的追溯不常有,因为闲聊本身就是一个消磨时间的行为,在这种行为中榨取价值似乎有些劳民伤财。
3
如果自由联想不可用,那么又该采用哪种思考方式。
积累式思考。
牢牢记住自己前一个思想点,跳跃的联想点是什么。
不应该是仅仅记录本次思考的成果是什么,而要站在更大的维度上,想着本次思考的成功在哪个大的思考范围内。
比如,今天看了本书,记录了一些感想,明天又看了一段,再次记录了一些感想。
这两次的感想之间的联系是什么,除了这本书的知识点,还有没有其他的脉络。
再衍生下去,下一本书的感想和上一本的又有什么联系?
只有把这些鼓励的碎片化的感想串成到一个大思想脉络中,此事的思考才有价值,才有累积加成的价值。
4
我在简书上看到一个作者说,他的文笔很好,也被出版商约稿,但是当他想把自己所有写过的书稿归类整理出版的时候才发现,这件事做不到。
因为太散了,题材、写作方法、内容都像是散落在各地的明珠,但这点微弱的光不足以吸引万千的读者。
所以最后他的书没有出版成功。
那么,我就得问自己,我现在写的东西,能串成一串吗?
5
有时候,积累并不像我想的这么明显。
很多跨界的牛人,也是集成了各类不同的知识,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可我也相信他们已经把自己身上的某些重要的知识打通了,在底层的逻辑上,他们的行为是一致的。
很难看到一个人,在生活上一个风格,在工作上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
即使见到了,这样的人不是天才就是疯子,反正不是能够正常打交道的人。
6
现在就需要拿起一条锁链,对自己的知识库指指点点。
看哪些可以串起来,哪些还需要一些中间环节,这串串子的行为本身,也是一种有条理的学习。
愿我自己和你,终究能够串起来自己的知识手链,把那些自由的思想放到唾手可得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