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本文算是我的读书笔记,我试图通过自己的理解,将书中的内容拆解给你,希望以一条家庭教育的主线为你呈现本书的另一个摸样,我会将本书进行多次拆解,本文是第一部分。
本文从:对本书的初认识;男孩的问题;社会的误解;男孩和女孩的不同;家长的启示。共计五个部分进行论述,为了节省你的时间,你可以直接跳至相关章节进行阅读。
另外,文末有心理学彩蛋,请注意查收。
备注:本文出现“引用”的地方,均来自原文/原稿。
/ 00 /对本书的初认识
这本书原译名《该隐的封印:揭秘男孩世界残忍文化》(2009年于台湾出版),在大陆发行时改名为《男孩不该走的路》,该书在各大网店都处于断货状态,于是我在二手书市淘到了这本书。本书的作者丹.金德伦(Dan Kindlon)和麦克.汤普森(Michael Thompson)均是从事男孩、家庭心理学研究的博士,并在美国多所学校担任心理咨询顾问,有着几十年的丰富经验。
本书是美国十大教育畅销书,同时又是台湾“教育部”指定中小学学生家长必读书。
看到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映是想到了刘德华的《男人哭吧不是罪》,找来歌词细细读来,才发现歌词恰当好处的描写了男性的情感世界:年少时身边的人说不可以流泪,成熟后内心的本我(直觉)告诉自我(情绪)不能后悔,但现实并不是这样,男性也有柔弱的一面,也需要情感的宣泄,心灵的慰藉,只是一直以来在外界固有的印象中,自己已不知如何去表达,甚至忘记了如何哭泣,而这本该是人所拥有的权利。
在我年少的时候身边的人说不可以流泪
在我成熟了以后对镜子说我不可以后悔
在一个范围不停的徘徊
心在生命线上不断的轮回
人在日日夜夜撑著面具睡
我心力交瘁
明明流泪的时候却忘了眼睛怎样去流泪
明明后悔的时候却忘了心里怎样去后悔
无形的压力压得我好累
开始觉得呼吸有一点难为
开始慢慢卸下防卫慢慢后悔慢慢流泪
男人哭吧哭吧哭吧不是罪
再强的人也有权利去疲惫
微笑背后若只剩心碎
做人何必惊得那么狼狈
男人哭吧哭吧哭吧不是罪
尝尝阔别已久眼泪的滋味
就算下雨也是一种美
不如好好把握这个机会痛哭一回
不是罪
本书的特点是,结合案例,向我们一层一层剥离男孩的特性以及应对的方式,按照这个思路我将文中的观点结合自己的感受一点点梳理出来,将它们展示到你的面前。
/ 01 /男孩的问题
男孩要坚强,要勇敢,不能随便流泪,要富于竞争性,不要轻易表现出柔弱的一面。东西方文化对男孩的这方面要求是一致的。是什么导致了这个结果?是男孩本身的特性,因为他们天性好动,且具有攻击性,同时他们成熟较晚,尤其是在语言、感情方面。
也因此,社会、家庭便形成了一个固有的思维——男孩是坚强的,男孩的攻击性是被允许的。这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情感发育,转而利用行动来做表达,于是男孩便更加难以管教,青春期的男孩也更容易出现问题。
书中提供了一组数据:约95%的少年杀人犯是男孩,在少年法庭中每五个罪犯中有四个男孩,与同龄的女孩相比,十五岁的男孩自杀率是前者的八倍。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极端,于是我们无形中更倾向于培育更具阴柔一面的男性,于是社会中便产生了另一个物种:小鲜肉。他们兼具男性的特性同时又具有女性的美,怎叫人不喜欢。试想一个像金刚狼(休·杰克曼)一样的狠角色突然变得非常体贴,又很善解人意,不靠拳头却要靠情感的交流打动你,你是不是也无法接收。
于是,整个社会,社会中的我们长久以来都非常认同这种形象:真男人就要man,就要肌肉,就要一句不和就动手,不能轻易退缩。至于这种man,他们的情感怎样,那不重要。
/ 02 /社会的误解
这个误解始于男人的幼儿期,当男孩表现出普通程度的愤怒、激烈行为、武断或沉默时,他们的行为会被接收,大家觉得没什么,认为男孩子不都是这样。反之,一旦男孩表现出一般程度的恐惧、焦虑或悲伤时,大家会认为这样的情绪应该是女性才具备的特质,认为这是不正常的。
这其实是个魔咒,需要破掉。因此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男孩内心的情感演变。
当一个男孩试图从情感中抽离时,他也渴望沟通,这便产生了情感的分歧,在自主需要和沟通需要之间苦苦挣扎,因为自身的特点,男孩的这种需求常常很难表达出来。传统的观念中,男性是坚强的,这又恰恰阻止了男孩对自我情绪的认知,也阻碍了他们的情感发展。因此男孩子们就要在有限的情感模式下,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冲突、分歧以及变化。必然产生很多的问题。
而在情感的需求上,男性和女性都是一样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尤其是在男孩的发育早期,他们在这方面本身就处于劣势,在某种程度上,需要更多的情感上的关照。有一句话说:男孩小时候操心,女孩子大了操心,我想把它放在对孩子们情感的关照上更加合适。
/ 03 /男孩和女孩的不同
在现在更加提倡阅读、语言、写作的学校里,普遍存在阴盛阳衰的现象,我们常常把这种现象简单的归因于女孩更加细心,能够坐的住,静下心来学习,这样的解释有一定的道理,但却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因为不具有指导意义和操作性。男女有别,只有真正的了解他们后,才能挖掘出更大的潜力。
男孩子需要觉得自己是能干的、被充分授权的、因为这种需求,使得男孩经常以力量为基础、以行动为导向表达他们对于正义、公平与善良的感觉。蜘蛛侠、蝙蝠侠以及忍者神龟等英雄人物在男孩的世界里有着重要的地位,因为他们也热切的期待成为其中的一员:是强大而非弱小;在世上拥有主宰的力量,而非是个软弱的孩子;成为善恶的仲裁者,而非协调者或观察者。
男孩天生的特质是活动力高、易冲动,强调身体力量,而这些特质是否有价值,则取决于老师、男孩本身以及当时所处的环境。因为这些特质,男孩在运动场或游戏场中有较好的表现;而相较于课堂的静态,男孩子的这种特质却成了负债;女孩的特质:守规矩、肯合作恰恰更适合这种环境。
这样看来,男孩要想在早期的学业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就要努力克制自己的这种天性,但,这是难以做到的,因为这有违人性;最好的方法反而是不要紧盯孩子的成绩,而要发挥他们的天性—在实践中要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能干的,要给予男孩足够的自由。人在内部力量被充分挖掘出来后,学习成绩也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当然,即使男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成绩出现了偏差,我们应该坦然接受,因为从理论上将这种结果更多的是由于外界的因素——老师、家长。
这么做的科学依据在于:第一,男孩的成熟期比女孩晚;第二,男孩的活动力高,且对于冲动的控制发展缓慢,就是上面提到的。
还有一个是需要男孩子的家长们主意的:
由于女孩的固有特性,女孩在早期的读写教育上较有优势,而男孩却处于一个不利的地位,这导致小学男生在学习主要的科目时遭遇挫折,觉得自己不如女孩子那样能干。
这给我的启发是,作为男孩的家长,面对这样的情况除了要知道,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外,还要以科学的态度去关注孩子的阅读能力——我们之前在其它文章中有讨论过这个问题(详见让我们从教育学家那里汲取养分——薛瑞萍(上)),基本结论是:要更注重父母自我的学习,注意身教所带来的效果。
/ 04 /家长的启示
男孩子自身的特点引导人们这么对待他们,但反过来又伤害了男孩,进一步把他们推向感情之外,进入了一个恶性的循环。男孩不可控的行为、冲动的情绪,往往是家长们最为头疼的事情,如何破?书中给出这样的解读:
如果家长愿意多对学龄前的幼儿解释自己的情绪,如果他们在幼儿表露情绪是不会有负面反应,他们的孩子会对情绪有更丰富的认知。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公园里一个孩子在哭泣。“妈妈,他为什么哭?”,“布莱德,我不知道,不要瞪着别人,这样不礼貌”;这样的回答阻止了布莱德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有人会哭,或是这个特定的男孩为什么会掉眼泪。基于传统的理念,父母采取了一种逃避的心态去回答这个问题,但反观对女孩的态度,父母的应对方式可能完全相反,于是这进一步加大了男孩和女孩在情感方面的差距。
对于男孩的好动,书中给出的另一个解释是:
在面对男孩们的好动或是干扰时,老师/家长先不要一味的将他们的行为解读为恶意或野性难驯,因为这些行为可能是男孩们表达情绪的方式,是他们情感流露的方式,特别是在他们的语言表达或其他能力远远落后于情感感受的状态下。
这让我想起了前几日在文章中提到了心里学知识:自证预言(详见文章向你介绍几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社会这个权威、是周围所有的人,让我们相信这么对待男孩是正确的,为了维护这个正确,为了不让自己看的那么与众不同,那么蠢,于是我们便义无反顾的加入到了这个洪流中。我们这么做是因为这是一种最节省时间的方式,却不是因为他是正确的方式。
如果,我们在缺乏自我反思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我们可能永远不会真正理解男孩的内心世界。
# 心理学知识 #
如何带给别人积极的影响:作为一个权威,如果你想让被你影响的人变得卓越,就要发自内心的传达一种积极的期待。这种期待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停留在文字和言语上是没有用的。对于教育来说,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身教的重要性。
心理学故事:一个女性深知这个道理,但她的丈夫很爱批评人,而自己虽然嘴上爱鼓励人,但心里也是苛刻的,为了避免儿子出生后,活在批评和不被认可的世界里。她想到的办法是找一个由衷的喜欢她儿子的保姆,结果还真找到了。这个保姆非常喜欢这个孩子,见到孩子就眉开眼笑,是发自心底的喜欢。其实保姆没有什么文化,但他的这份喜欢却给孩子带来了极好的影响,这个孩子后来非常优秀,清华毕业后又去了美国最好的学府深造。
——我们见过的这种例子很多,只是唯有心理学才能解释的这么好。
——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