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闭上眼睛回忆一下,在自己的生命中,出现过哪些存在感比较强的人,他们都有哪些特质?出现过哪些存在感弱的人,他们籍籍无名,不认真回想根本想不起来,他们又有哪些特质?
我总结了一下,存在感强的人,他们积极,主动,热情,自信,总能吸引目光。存在感弱的人呢,他们或消极,或被动,总是沉默寡言,默默将自己隐藏在人群里。
存在感在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指对精神的一种需求程度,存在感缺乏反映了精神世界的空虚和寂寞。
存在感在心理学领域被认为是精神世界的基石,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必需品,当它受到伤害,我们就会出现不安,沮丧等各种不舒服的感觉,当它被发现被积极回应,我们就自然而然会欣喜,安慰,有安全感。
这就解释了朋友圈为什么能流行,各种社交媒体大行其道,人们要花那么多的时间自拍,修图,上传,然后每隔几秒钟就要拿起手机检阅有没有新的点赞和评论。
这也解释了网络上无偿分享现象出现的原因,各类知识网站(如知乎)会经常出现各种奇葩问题,各路知识大神,费时费力地罗列出各种见解独到的观点,他们是为了什么呢,一个优质的解答可能需要他们压榨自己业余几个通宵的时间,但他们却顶着熊猫眼答得津津有味,乐此不疲,有人会给他们颁发乐于助人奖么?还是他们消耗的时间和精力会换来等额的报酬回馈?
很多人会讲现在的流量经济,我想说这是网络社交流行现象发生后的变体,是先有了分享,产生了流量,继而发现了商机,自然而然就才了经济效益。那么大家的初心呢?其实最初干这些事的人什么都没想,他们需要的最多不过是点赞和评论,表明有人在关注我,我是存在的。
人类是群居动物,与周围的人和事发生链接,是我们的本能诉求。
比如孩子,特别是三岁以下的孩子,他们最怕的不是你的打骂,打骂起码还有互动,他们最怕的是你不理他,没有回应,就意味着他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为了确认自己的存在,他们会更加哭闹,来博得你的回应,找回缺失的存在感。
比如,大家应该都有过上台讲话的经历,如果我们在台上,台下的观众面部表情柔和,目光深邃,积极回应,我们自然会轻松自在,交流通畅;如果台下,大家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东到西歪,我们的声音也会不自觉越来越来小,越来越不自信,恨不得赶紧讲完,火速逃离,因为我们找不到存在感,受到了伤害。
比如,恋爱期间,恋人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做不完的事,恨不能天天黏在一起,因为他们彼此关心,互相满足,双方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婚后呢,夫妻要么吵不完的架,要么破不完的冰,因为谁也看不见对方的需要,双方都对对方有更高的期待,而对自己有更少的要求,彼此的存在感都有缺失。
比如职场,入职的新人,面对新的工作环境,新的同事,新的任务,新的难题,往往会经历一段迷茫期,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遇到困难更容易垂头丧气,陷入死循环。而反观做了一段时间的老人,他们因为熟悉了规则,融入了环境,建立了功绩,存在感更强,因而更自信,更出色,完成了效益的闭环。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一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于他的感受被另一个人看到。”
人存在于内在的世界和外在的世界两个世界,而这内外两个世界的存在感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内,面对自己,相比较为难与挑剔不如接纳与认可。先看到自己的感受,并接受它,承认自己是不完美的,那些只有圣人才能做到的事情我们做不到也无可厚非。比如,有些舍己为人的忙我就是不能帮,有些事我受了委屈没办法强行要求自己当作没事一样咽下去,我就是要告诉你这样的做法让我很生气。
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在不伤害到别人的情况,让自己自洽。这次演讲失败了,并不能说明我就是一事无成,一无所获,至少我知道了失败的几种方法,下次避免就好了,我还知道失败的糟糕结局无非就是这样,下次再不济也一定会比这次强。
有自己的规划和节奏,让内心平静。这个月张某的业绩第一,李某的业绩第二,王某某业绩也很出彩,纷纷获得各种物质精神奖励,而我。。。。。。有什么关系,找到差距,承认差距,这世上总会有一些人在一些地方比我们好很多,好的方法和技巧我们需要虚心学习,可是不能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乱了节奏,跑偏了轨道,最终得不偿失。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值得我们耐住性子,慢慢积累,要相信复利的力量。
对外,面对他人,“至善说出他受,至诚道出己心”,因为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了存在感的重要性,就要尽己所能,不要让自己曾感受到的所有负面情绪再由自己施加到别人身上,要擅于发现别人的感受并作出积极回应。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人总喜欢抬杠。
“昨晚的菜不错哦。” “一般般,我在某某地方吃的要好多了!”
“这件事小李干得真漂亮!” “那个客户那么好说话,我去能签更大的单!”
“老王的新家装的真漂亮,一看就很有品位有讲究” “不就是多花点钱嘛。”
。。。。。。
他们确实发现了别人的感受,也做出了回应,但是却是消极的。这种现象就是在极力维护”我很强“,强调自己存在感的一种表现,其实这类人的内心是极其不协调,不能自洽的,因为差距是必然存在的,谁都不可能在各个领域一直很强,他的内心就要一直遭受打击,需要找到别人更多的不足,来弥补自己的缺陷,从而达到平衡。这样的内心更加脆弱,敏感,不堪一击,于内于外存在感反而更弱。
人与人相处是相互的,相同的场吸引相同的场,”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不是鼓励大家互相马屁吹嘘,而是真诚善意的发现对方的感受需要,回馈以积极的交流,带来正面的互动,强化双方的存在感,形成良性交流闭环。
那怎么样才能具体地强化自己的存在感呢,是不是要增加曝光度,不断地自拍,短视频,免费解决各种疑难杂症等等,像各种网红,明星,大v那样,关注的人越多,存在感越强,自己就越自信,越能良性发展,其实并不是。很多人很低调,却依然掩盖不了万丈光芒,比如钟南山,比如屠呦呦,他们不需要刻意曝光,但他们的名字却被世人津津乐道,因为他们创造了足够多的价值,所以他们跟这个世界,跟他人的关系更深入,因为关系深入,所以他们的存在感也就更强。
存在感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需求,它重要到不可或缺,保护好它,对内于平静中稳步成长,对外创造价值,跟外部世界建立深度链接。
愿大家今生都能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