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23年9月25日晚,辞别幽静深邃的岳阳楼,我们来到长沙。26日早饭后,我们立刻直奔慕名已久的岳麓书院。
这次出来最终的目的地是张家界,那为什么要在长沙停留、要来岳麓书院呢?是因为我前一段时间听《曾国藩》,知道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等都曾在岳麓书院刻苦学习过,于是就对它有了一种亲切感。这次做旅游小攻略的时候,想着从岳阳去张家界途经长沙,这不正好可以顺道访一访岳麓书院吗?
一查之下,岳麓书院的了不起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
岳麓书院萌芽自唐末五代,由北宋潭州太守朱洞在前人基础上正式创建。宋真宗赵恒御赐“岳麓书院”匾额,后逐渐成为讲学、藏书、祭祀之所,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岳麓书院历经张栻、朱熹等学者扩建,至清代改为湖南高等学堂,湖南大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创建的。后来还成立了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2005年,又改其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现作为湖南大学的历史与哲学学院。
所以,岳麓书院就座落在湖南大学的院内,是岳麓山风景区的一部分。
岳麓书院的了得在余秋雨的《千年庭院》中介绍得也很详细:“一千多年来,岳麓书院的教师中集中了大量海内最高水平的教育家,其中包括可称世界一流的文化哲学大师朱熹、张栻、王阳明,而它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可列出一份让人叹为观止的名单”,如: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
地铁很方便,我们到达的时候才九点多钟。初秋的阳光照在身上,不温不燥,很舒服。
跟着指示牌向里走,刚走没几步,微信响了,是老公在银行工作的侄女提醒我帮她完成贷款任务呢。赶紧打开APP操作,脚下却不停。等到结束了操作,抬眼一看已经到了熙熙攘攘的书院门前。错过了一路的小风景,有些小遗憾。想着等回程的时候再补看吧,可谁知道回程已不是这一条路。
虽然国庆长假还没有来临,可书院门前已然都是游人,我们这是来对了呢,还是来错了呢?
我不喜欢拍满眼游人的照片,所以我拍的岳麓书院很少,回想起来这真是错错错!游人也是风景呀,最起码说明这个景区很热门呀。如果当时拍了,现在就不会陷入这种没有照片可以上传回忆的尴尬了。好在后来时间接近中午,游人少了许多,我拍了一点照片。
岳麓书院建筑面积约1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书院采用传统的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建筑格局,主体建筑分为讲学、藏书、祭祀三大部分,前门、赫曦台、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集中于中轴线上,斋舍、祭祀专祠等排列于两旁。各部分相互连接,合为一个整体,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建筑风格。
每一处建筑都有其渊源和意义,不听讲解真的只能是看看热闹寻个开心、走走步图个健身了。而我真的是太感谢科技进步,感谢岳麓书院智慧语音导览了(也是我在网上无意中搜索到的,网络太强大,太贴心了)。走到哪里,它都会自动启动那个地方的语音讲解,比导游更尽心尽责呢。
02
这是岳麓书院的大门,左右两边是著名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语出《论语·泰伯》:“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意思是说,楚国人才众多,而在这里尤为兴盛。
这是和大门相对的赫曦台,"赫曦"的意思是:红红的太阳升起来了。当年,朱熹应著名的理学大师张拭的邀请,千里迢迢来讲学。清晨,朱熹常常和张拭一起登上岳麓山顶看日出,面对着旭日腾空、霞光万丈的壮观景象,每每激动地拍手道:“赫曦!赫曦!”后来,张拭便在此修筑了一个戏台,名为"赫曦台"以示纪念。这里也是古代书院学子们进行课余文化活动的场所。
台前台后的壁檐上,有不少戏曲故事的雕塑,造型别致、形态自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台正中陈列着书院的全景介绍,左右两边的墙上分别有一个巨大的金色的字——“福”“寿”。
关于这两个字,也有很有趣的传说。
唐朝的时候,乡举考试放榜的第二天,州县长官都要为得中的学子举行宴会,因为在宴会上要唱《诗经·小雅·鹿鸣》,故而称为鹿鸣宴。重返鹿鸣会则指参加鹿鸣会的人在六十年后再次赴宴,这样的人是非常少的。在岳麓书院的历史上,罗典是第一位以山长的身份重返鹿鸣宴的,这个传说发生在罗典重返鹿鸣宴的这一天。
那天,书院热闹非凡,达官贵人、名门望族都前来道贺,不合时宜的是一位乞丐模样的老道也闯了进来凑热闹,众人瞧不起他,想戏弄他,就让他写几个字来看看。老道知道这里不是容人之处,但并不言语,只是一把提起堂前的扫把,沾了些黄泥,在赫曦台的白墙上,刷刷写下了一个丈余高的"寿"字。那字健笔如飞、力透骨肌,非凡人所能为,众人惊得目瞪口呆,待回过神来时,老道已了无踪迹,纵然罗典派人四处查找,也只找了个寂寞。
无奈之下,为了弥补过失,也为了对称,罗典亲自在对面的白墙上补写了一个"福"字,是一笔写成的。
我站在这两个字面前端详半天,怎么都说服不了自己的这颗凡人之心,我还是更喜欢这个“福”字呀,我觉得它圆润敦厚可爱、透着福气。倒是那个“寿”字,瘦骨嶙峋的,没看出好在哪儿,也许是道骨仙风,非我这俗眼能赏得吧?不管了,我且爱我的“福”~
03
从大门进入,穿过二门,就来到了讲堂。
二门比较简单,所以我没有拍照。不过,其背面的匾“潇湘槐市”值得一提,“潇湘”泛指湖南,“槐市”是汉代读书人聚集的地方,后借指学宫、学舍。
讲堂位于书院中心位置,也是书院的核心所在,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因讲堂两壁嵌有朱熹手书的“忠孝廉节”四字,因此又称“忠孝廉节堂”。
讲堂前悬挂着“实事求是”匾额,两边是“工善其事必利其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对联,旨在教育学生发扬岳麓书院“学以致用、注重践履”的学风。可惜照片拍得不好,字都看不分明。
进入讲堂,只见上方醒目位置悬挂着康熙御赐“学达性天”匾。“学达”语出《论语》:“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学达”的含义就是“下学上达”。“性天”语出《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人通过教育学习,可以认知天命,达到天人合一。
“学达性天”匾下方是“道南正脉”匾,这是乾隆御赐。“道”指理学,岳麓书院是朱熹传播理学思想的基地之一,匾额是指岳麓书院是传播理学的正宗,象征着岳麓书院在中国理学传播史上的重要地位。
讲堂屏壁正面则书有《岳麓书院记》,是张栻(南宋时期岳麓书院的主教、著名理学家)所撰,阐明了书院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之才的办学思想。
讲堂的正中,也就是上面照片中摆放两张椅子的地方是一个高约1米的长方形讲堂,这是以前老师讲课的地方。
这椅子是为了纪念张拭和朱熹这两位大师,表示他们平起平坐、不分秋色。据说当年他们讲课的时候,学子们从全国各地赶来,盛况空前,把池子里的水都喝干了。
古代上课的时候,学生不能坐在凳上,大多自己带蒲团,席地而坐,以表示对老师的尊重,也显示了老师的威严。
试想赫赫有名的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王夫之等人,当年就是坐在这里毕恭毕敬地听老师讲课的,我不由对这厅堂产生了无限的敬意和一分说不清楚的亲切感。
在讲堂的左右两边各分布着一个纵向的、矩形的院落,院落的中间是天井,天井两边是一间一间的小房间。左边的院落叫做教学斋,右边叫半学斋,它们都是昔日学生们学习和居住的地方。
古代教学方式不同于现在,那时候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寝室里自修,老师定期开讲,解答学生的问题。当年的王夫之、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均住在这里。
这里芳香四溢,令人陶醉,我转头四顾,哈哈,庭院中间长着高大的桂花树呢。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难怪名人辈出呀。
04
我们怀着敬意默默地在这两个院落中一间一间地参观着,突然意外地发现一间居室的门口挂着一个紫红色的标志牌,显示这是毛 主席曾经的住所,孤陋寡闻的我觉得好奇怪,而我那颗凡事都想追根求源的心同时也蠢蠢欲动起来。
原来,老人家与湖南大学渊源深厚。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一九年,毛泽东曾两度寓居岳麓书院半学斋湖南大学筹备处。书院独特的教育理念及书院讲堂"实事求是"、"整齐严肃"等碑刻匾额所蕴涵的文化精神对青年毛泽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间,毛泽东提出了岳麓山新村建设的构想,与蔡和森等共同组建了新民学会,组织了赴法勤工俭学的活动;一九一九年,毛泽东在湖南大学前身之一湖南商业专门学校主编《湘江评论》,后转移到湖南大学筹备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为湖南大学亲自题写校名。
了解了这些之后,突然之间就冒出了一个想法,每年的红色之旅若是能到这儿来走一走,岂不美哉?
逛完了这学生宿舍,想着主轴线最后还有一座御书楼的,可是任我们从讲堂向东或者向西,咋走都绕不到御书楼,而从讲堂直往前也没有路呀,真是奇了怪了!
静下心来仔细找,终于发现讲堂屏壁藏着玄机,路就在它的后面。之前因为有人在那儿拍照,我们没有过去。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呀。
御书楼始建于宋代(公元999年),原称书楼。后多次遭毁,地址也多次变迁,名称也相继改为藏经阁、尊经阁等。后于康熙年间(公元1687年)建御书楼于今址。
这里是书院里藏书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图书馆,藏书主要来源有三:一是皇帝赐的,在历史上,皇帝数次赐书给书院;第二个来源是民间收集,以及地方官员、士子名绅以个人的名义捐赠的;最后一个来源是书院自筹经费购买,或者自己刻书珍藏。
御书楼藏书曾经非常丰富,清末藏书已达14600多册,可惜1938年被可恶的小日本炸毁了。
眼前的这座御书楼是1986年重修的, “御书楼”三字是集朱熹字所成,难怪看着极为端庄典雅舒服呢(外行人说外行话)。今天的御书楼藏书逾6万册,可惜不对外开放,只是作为图书馆供书院教研人员及研究生使用。
这里是非常安静的所在,尤其我们到达的时候,已近中午时分,游人挺少的了。
御书楼前种植有两棵高大的金桂树,寓意“金榜题名、蟾宫折桂”,可惜当时花儿尚未绽放,否则满树金色的花儿,香气四溢,该是怎样的胜景呀?
楼前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精巧的亭子,亭下长廊中设有木质的长椅,原本是供学生们看书时坐的吧,现在却成了游人休息的好地方。
我们就在这长椅上坐了很久,悠闲地赏赏眼前的景,吹吹可能曾经吹过古人的风,想想他们脚步匆匆刻苦学习的模样,眯起眼睛看看几十亿年仍然亮闪闪的太阳,突然感觉自己真的就是微风中的一粒尘埃,这是我每到这种地方就会涌起的感觉,然而,真好!
05
从御书楼向西,我们来到了百泉轩,宋朝的时候,山长就住在这里。当年朱熹和当时的山长张拭也就曾在此生活。这里风景绝佳,因为轩前有一个美丽的园林。园林中还有一个时务轩,是为纪念清末维新派创办的学校——时务学堂而筑的纪念性建筑,轩内现嵌有梁启超《时务学堂故址》碑,该碑字迹为梁启超重游时务学堂旧址所书。
至此,书院中轴线以及中轴线西侧的建筑,我们已经参观完毕了。
那么,中轴线东侧的建筑主要是哪些呢?它们是祭祀建筑,体现岳麓书院的祭祀功能,祭祀的人物主要为书院所尊奉的学派代表人物、文化名流、建设功臣、有恩于书院的地方长官、知名山长以及著名学生等等,包括崇道祠、慎斋祠、六君子堂、船山祠……这部分建筑主要集中在讲堂向东的院落里,每个祠都是一间房,室内有相关简介。
很快参观完这些建筑,我不禁心生疑问,儒家圣人孔子对于岳麓书院的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难道书院就不祭祀他吗?当然不会!
在讲堂的东南方,有一座巨大的院落——文庙(原称孔庙),我感觉已经超过了书院大门、二门和讲堂圈起来的总面积,是专门用来祭祀孔子他老人家的,可见他地位之崇高。
一座古色古香的牌坊连同红色墙黄色边框的照壁壁,围起来的大大的院落就是文庙了。这牌坊看着就有年代了,果然,它们都是明清建筑。
孔子被尊为“圣贤先师”,礼制规定文庙享受皇家建筑等级。因此,我们在这里见到和故宫等皇家建筑一样的红墙黄瓦的中国古代建筑最高等级的色彩,也就不足为奇了。
全国各地的文庙一般不在正南面开门,而只能从东西两侧的牌坊进入,东边的牌坊叫“德配天地”,西边的叫“道贯古今”,这是全国统一的。岳麓书院文庙也不例外,东西两个牌坊遥遥相对,内侧分别刻着“圣域”和“贤关”。
进入文庙,正前方是红墙黄瓦的照壁,也被称为“万仞宫墙”,出自《论语》,用以形容孔子的德行学识之高深莫测。照壁前竖立着一尊高大的孔子像,在枝繁叶茂的古木掩映之下,既神圣又充满着一股生机。
正对着孔子像的是大成门,穿过大成门,再往里就是大成殿了,大成门、大成殿以及两边的廊屋构成的四合院是文庙的中心建筑,一眼望去满满的“宫廷风”。
走进细看,大成殿重檐歇山顶,屋脊上的鸱吻空灵轻巧,突出了南方建筑的浪漫气质。殿前的石阶中间是雕龙的丹墀(这正常情况下只有皇帝的建筑才能使用的),再次彰显了文庙的崇高地位。抗日战争时,大成殿被日本的飞机炸毁,只有这蟠龙幸存。殿内有万世师表的匾额,墙壁上挂有一幅布衣学者形象的孔子像。
那么,为什么要称"大成殿"呢?因为孔子是天下集大成者,所以就用"大成"来概括孔子的成就和地位,全国各地文庙的主体建筑均为大成殿。
值得一提的是,岳麓书院是目前我国唯一一所还在招收学生的古代书院,据说这两侧的廊屋现在就是书院在读研究生们的教室。不过,我很疑惑,每天游人如织,岂不影响人家的学习?
我们到达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游人很少,而且大家似乎被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折服了,都满怀敬意默默地参观,即使偶有交谈,也是低声轻语,仿佛怕惊动了圣贤先师。
至此,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主要建筑我们就参观完毕了。然而,我心中回荡着的却是那句话——“言有尽而意无穷”……
06
岳麓书院的建筑,紧凑而有规则,游览起来很省心,半天足够。倒是那游览指示牌上屡屡出现的“爱晚亭”找起来小费了一点周折,原来它跑到书院大门外了,顺着山路走几百米可达。
不过,这一番折腾是值得的,毕竟人家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几乎已成为大家游玩长沙的必到打卡之地,更是于2013年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爱晚亭”,看着这名字,难免不想到唐朝诗人杜牧的名篇《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查了一下,果然如此。关于这个名字的传说,蛮有意思的。
清朝大才子袁枚当年拜访岳麓书院,却因为轻世傲物、放浪不羁的名声,被当时的山长罗典轻视,不愿与其见面,只让一名弟子陪同游览。
袁枚心中不爽,寻思着要敲打敲打罗典。于是游览到罗典所建的爱晚亭时,眼见满园秋色烂漫如画、丹枫绚灿如霞,亭上镶嵌着“红叶亭”三字,便连连摇头道:“太俗!倘借小杜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改为《爱晚亭》,岂不典雅隽永?”
罗典听到汇报,觉得袁枚所取亭名,确实比“红叶亭”风雅别致许多,于是欣然改名。
后来,罗典与袁枚相见,叩问其题亭的灵感何以生发?袁枚以诗作答:“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皆为绝妙词。”
罗典连说:“佩服佩服!”
好玩吧?然而,可惜,这有鼻子有眼的小故事竟然是杜撰的。因为袁牧访问岳麓书院后八年,罗典才修建红叶亭,袁牧怎么可能为其改名?时光倒流?
据资料记载,是时任湖广总督的毕沅,根据“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将亭名改为“爱晚亭”的。毕沅喜欢爬岳麓山,而且和罗典交情不浅,还写诗歌颂罗典“旧鱼重逢要夙愿”。所以,为老朋友盖的亭子改个名字也就很寻常了,何况还改得那么好呢?
不过,我觉得这名字到底谁改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这些有声有色的小故事,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乐趣。
那天,我们到达爱晚亭的时候是大中午,阳光灿烂,亭子里外不少人坐着乘凉呢。四周的枫叶正绿意葱茏,“枫叶红于二月花”的盛景只能脑补了,也许深秋再来一次?这种期许也很美好呀。
我们围着亭子观赏了一圈,肚子饿了,人又多,所以看得不是太细致。
原来的亭子在抗日战争中被毁,这亭子是1952年才开始重建的。不过,亭子古朴典雅,整体上保留了较多清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风格。尤其珍贵的是正面额朱色鎏金“爱晚亭”匾,是依当时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专函请毛泽东主席所书手迹而制。
爱晚亭占地面积50平方米,边长6.23米,台基高0.4米,通高12米。内金柱圆木丹漆,外檐柱四根,由整条方形花岗石加工而成。亭顶重檐四披,攒尖宝顶,四翼角边远伸高翘,覆以绿色琉璃筒瓦。
这是相关资料对爱晚亭的正规描述,细对照,确实如此,且以我拍的照片为证。
我们坐在亭畔吹了一会儿风,想着张拭、朱熹、王阳明、袁枚、罗典、曾国藩等等古人,甚至毛 主席都曾在这儿留下足迹,这风应该也是吹过他们的吧?“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心中突然涌起一股思古之幽情,这风也不再普通……
离开爱晚亭,顺着山路一会儿就下到了前门边的美食街,熙熙攘攘的人流,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我们回到了滚滚红尘。
选择了小吃,最入我心的是这款金丝牛肉饼。外层是面条,炸得酥脆,有些像馓子,却比馓子少了份油腻。里面是美味多汁的牛肉,真是外酥里嫩,黄灿灿的,颜值也高。爱了爱了,期待下次再相逢~
对岳麓书院的拜访,就结束在这令人流连的美味中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