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病,乃流行于我国某些地区的口头语之一。语出苏轼《续杂纂》:“怕人知:卖马有毛病。”最初是指牲畜(尤其是马)的毛色有缺陷。马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故卖马时担心别人看出马的毛色缺陷而损价。后来“毛病”逐步引申为指人或物存在的缺点,泛指器物遭到损坏或发生故障,人生理上的疾病和心理上的缺陷。也比喻工作上的失误或某些人的坏习惯。
人生活于特定的社会时代,其认知水平和觉悟程度受到多方面限制。人有七情六欲,生来性格脾气各异;人食五谷杂粮,风里雨里去。故人人都会生发这样那样的毛病,只不过毛病大小、多少不同而已。没有毛病的完人或圣人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因此人际之间应学会相互理解和宽容,不易相互苛求。在工作生活中,人际之间甚至亲人之间一旦发生矛盾,要学会“模糊处理”,留下缓冲地带和回旋余地,没必要非得一时在谁是谁非问题上争得鱼死网破。一旦闹到针尖对麦芒、撕破脸皮的地步,基本上就打上了死结。古谚所云“合则两利,斗则两败”,“冤家宜解不宜结”,“得饶人处且饶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得理且饶人,方显其格局度量之大;得理不饶人,最终可能适得其反、众叛亲离。
人到中年之后,便到了不断添毛病的年纪。及至老年,方才恍悟,人生最大的财富,绝不是挣很多钱,当多大官,而是身体相对健康。犹记得,在向“天命之年”奔波之际,八十多岁的老母亲望着依然不停忙碌的我,曾说过一句极极富道家自然哲学意味的大俗话:“人过四十天过午,要注意身体,不要太累了!”的确,太阳早上东升,一路飙至中午最高点后,就坠入了西落的余晖。1957年伟人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中国留学生时曾生动形象、饶有风趣地说道:“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是我们少年时代最爱背诵的领袖语录,它激励着我们勤奋学习、努力拼搏。如今进入老年,我们已经是中午十二点之后、甚至下午两三点钟之后的太阳了。故把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的同时,尽力保重好自身,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就可以了。
人有毛病并不可怕,贵在有自知之明,能够正视自己的毛病。老子曰:“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道德经·第七十一章》)老子认为,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道,这是最好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对待,所以他就没有缺点了。故老子强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现实中,人们往往习惯于关注甚至放大别人的缺点,而对自身缺点则不够自觉。当别人说了做了令自己不开心不愉快的话或事时,人们总会以“你什么毛病”、“你有病啊”予以怒怼,不会反思自身是否真有毛病。如果有人有意无意对别人说:“你有病呀!”对方多半会立刻给他急眼并回怼:“你才有病呢!”如果有人随意打听别人的身体疾病,必会招致对方反感。至于那些专事以打探传播他人隐私为乐趣,甚至搬弄是非者,那就是人品方面的大问题了。不仅会影响人际和谐,搞不好还会惹火烧身。当然,人们在对话或交往中一旦认同对方的说法或意见,也会爽快地说:“这话(事),没毛病!”古训说得好:“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格言联璧·接物类》)唐代杜荀鹤《赠质上人》诗言:“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孔子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孔子对弟子说,自己努力杜绝了四种毛病:不主观臆测,不武断强求,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孔子这一行为准则意在告诉人们,为人处世首先应当知道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性格脾气各异,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工作处境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有其中这方面那方面的毛病不足为奇,不可能做到“四毋”。反倒是某些位高权重的领导者或管理者,特别是“一把手”最容易同时犯此四种毛病,且因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而不易改正。长期下去,此等“独断”“霸道”作风必会对组织、工作、他人及自身产生不良影响。
古人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孔子倡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章句上》)这些都是在教诲人们,要学会与人为善,不能与人为恶;要闻过则喜,闻善则拜,不能闻过则怒,闻善则妒。关键在于知过能改,而不是我行我素甚至变本加厉。
宋人戴复古《寄兴》诗言:“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晚清重臣曾国藩曾提出“人生六戒”,强调谨慎、谦逊、公正和道德,教导后人勿贪一时之利、全面看人、不护短忌长、利益共享、戒骄戒躁、以识为主,成大事需人谋天意各半。其第二戒为:“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强调不应因某人的一些小过失而否定其大的才德,不应因小小的怨气而忘记别人的深厚恩情。要给人以改正错误的机会,千万不能一棍子打死。客观公正地看待每一个人,是组织选人用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上述毛病,大体属于人们道德修养及处世之道的范畴。此外,人们在心理和生理上还会生发这样那样的毛病甚至疾病。
一是欲求无止的毛病。人们通过自我奋斗满足自身生理和心理上、物质精神社交等方面的正常欲求,实乃人性之本然。但人之欲望是无限的,一旦失去必要节制,进入盲目攀比、欲壑难填、“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地步,就要发生“欲火焚身”的大问题了。对此,老子早就指出:“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四十六章》)儒家经典《礼记·大学》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道家所谓“知足”,提醒人们要弄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什么值得追求,什么不值得追求。儒家所谓“知止”,提醒人们要时刻注意自己行动的边界,知道什么时候什么程度下要适可而止。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很重要的不是非要去做什么,更不是什么都需求,而是清醒地知道自己不能去做什么,不需要什么。现实中,某些为富(官)不仁、飞扬跋扈者,不知收敛,一味高调炫富、强势霸道、生活腐化,由此引起人们的“羡慕嫉妒恨”,导致心理失衡等,都是值得警惕的社会问题。
二是不良生活习惯的毛病。人们年轻的时候,身强力壮,为了拼搏创业,常常陷入食饮无节、起居无常、劳累过度的生活节奏。及至步入中年特别是老年之后,长期积累形成的各种毛病开始显现。直至此时,有的人仍然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而暴饮暴食、疯狂娱乐,严重透支自己的身体健康。至于那些与健康“执拗着干”、用透支身体追名逐利的人,更是愚蠢至极。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人类所能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中国最早的中医学元典《黄帝内经》开篇即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这一古老而经典的中医养生纲要,值得人们反思和深悟。
三是积气而成的疾病。中医学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的形体和精神都根源于气。《难经·八难》曰:“气者,人之根本也。”《类经·摄生类》曰:“人之有生,全赖此气。”《医理真传》有云:“人身一团血肉之躯,阴也,全赖一团真气运于其中而立命。”俗话说,“人活一口气”。生命始于气聚,命终则气离散。
《黄帝内经》曰:“帝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素问·举痛论》)
上述所言重在讨论气致病发病之机理,阐述了百病生于气的观点。对于因气为病,《内经》又有“气并、气迫、气逆、气反、气淫、气绝”之论;后人又在此基础上提出气滞、气壅、气郁、气积、气聚、气闭、气中、气厥、气膈、气胀、气鼓、气水、气呃、气极、气淋、气痔、气秘、气瘿、气瘤、气疝等名称,说明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脏腑经脉气机失调有关。
人生旅途,不会一帆风顺,有时会遇到或陷入逆(困)境,诸如仕途受挫、创业失败或人际矛盾、家庭矛盾等。世上不合自己口味、看不惯的人事物,老鼻子去了。至于生老病死,更是人们必经之人生关口。当值此时,活得相对通透者,会自我开导、坦然面对、坚强渡过;而思想不开通者,则会陷入生气、郁闷之中,久久不能自我排解,进而由气滞、气郁、气积、气闭而导致胃、肺、血压、心脏等诸方面之疾病。有句名言说得好,生气意味着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在我看来,生气、发怒作为人之情绪常态在所难免,关键在于能适可而止、及时缓解,不能“钻牛角尖”,没完没了。否则,就是跟自己过不去。很多情况下,惹你生气的人可能是无意抑或是故意。无意也罢故意也罢,对方都不会生气,只有你自己生气,甚至有人盼望着“欣赏”你气急败坏的样子。故对无意者当宽容,对故意者千万别上当,如此才能做到自立自主。
《黄帝内经》提出:“百病生于气,而止于音。”认为气升降失常可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可以通过音乐的手段进行调理或者治愈。可以说,《内经》开启了音乐疗法的新纪元。古代真正高明的中医不但善用针灸或中药,而且用音乐,通过五音作用于五脏,影响情志,一曲终了,病退人安。在工作生活节奏压力加快加大的当下,无论你有病无病,适当听点自己喜欢的音乐,总是有益于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
四是恐疾乱医和讳疾忌医的错误。随着社会保障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都会定期组织干部和职工例行体检,从而为人们常态化监测身体状况、及时发现治疗疾病提供了保障。其间,单位职工和家庭成员中总会检查发现某些疾病。对此,正确的心态显然是坦然面对,积极治疗,慢慢调理。但也有两种错误做法值得注意:一是心理恐惧,消极治疗,导致病情加重。同样是生病,情绪消极者与情绪乐观者的康复效果及生命时限是有明显差异的。二是讳疾忌医。《韩非子·喻老》记载:名医扁鹊三次见蔡桓公,都看出他有病,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但是蔡桓公却拒不承认,也不肯医治。不久,扁鹊见到蔡桓公就转身逃走了。这时蔡桓公已经病入膏肓,无法医治,终至丧生。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也记载了此事。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讳疾忌医”。讳:避忌,隐瞒;忌:怕,畏惧。隐瞒疾病,害怕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宋人周敦颐《周子通书·过》曰:“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焉。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
现实中,也有因心理极度恐惧或家庭极度贫困而“讳疾忌医”,耽误正常治疗者。甚至有极个别害怕影响即将到来的仕途升迁而“讳疾忌医”者,结果升职不久疾病发作,导致无法正常工作,轻者停职治病,重者因耽误治疗而加速病亡。此等要官不要命的自欺欺人行为,令吾想起两千多年前老子那句“得与亡孰病”的哲学反问与人生警诫,至今读来仍感振聩发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