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的张纯如纪念馆,是我准备来淮安的时候,就想一定要来看看的地方。
这是张纯如国内唯一的纪念馆,她的祖籍是淮安市淮阴区,出生在美国,她的父母当年从中国大陆到台湾后又去的美国。张纯如大学毕业以后做过记者,在接触到南京大屠杀的一些史料后开始全力挖掘整理,并最终用英文写成了《南京大屠杀》这本书,向英语世界的人们揭露了二战时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残酷暴行;她的书在纽约时报排行榜上连续多周占据榜首,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外国人了解到了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2004年传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张纯如在她自己的汽车里,用一把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那一年她36岁。听到这个消息,我的第一反应这是不是日本右翼分子的谋杀,因为她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揭露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日本右翼分子一直对她是恨之入骨的;很多年来,我都不能接受她自杀的事实。
纪念馆位于淮阴区黄河古道北岸,按照地图上的标记,我来到这里,只看到一座仿古建筑,建筑的二层挂着匾额,上面写着淮阴博物馆,可地图上的标志就是在这里,等转到北面才看到张纯如纪念馆的牌子,还是很醒目的;大概确实观众不多,中午11:30到下午2点休息闭馆,这是我第一次碰到午休的博物馆。实际上张纯如的纪念馆是位于这个建筑的负一层,大概占据了一半的面积,旁边还有淮阴博物馆的展厅,二者共用一个出入口。
步入大门,迎面是张纯如的一个半身雕像,下面摆放着鲜花。纪念馆里占大部分的是一些文字图片资料,家庭的介绍,国外的报道,一些影像资料,她写的书籍,也有一些实物;她穿过的几件衣服都是很朴素的,可能没有时间也可能她不太会打扮;她用过的打字机,她弹过的钢琴,还有她的一个黑色公文包,就是四四方方的、看起来像是人造革做的那种男士挎包,看到这个公文包,就让我想起八十年代那些乡镇推销员。
张纯如在美国出生长大,她的日常写作都是英文,使用英文打字机,纪念馆里我没有看到她的手稿,只在一本书上看到她的中文签名,看起来就像大陆这边小学生刚学写字不久的样子。
后来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我也逐渐理解了张纯如的选择;说实话,这世界上总有些人喜欢欺负人,小到邻里间、大街上,大到族群间、国家间,你厉害你欺负我我打不过我认,战争中伤亡也是在所难免,我也不说啥了,但是侵华日军在中国大地上犯下的那些残暴的罪行,实在是令人发指,你能想象到的所有的杀人方式日军都做过,对中国人这样残暴的行径,别说他们至今不道歉,就算他们道歉了,我也无法释怀。因为写作的需要,张纯如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到这些血淋淋的事实,这些沉痛的史实就算一个心理强大的人都难以承受;此外,她还要和世界上各种满怀恶意的人和团体做斗争,那种疲惫无力感大概是最后她寻求解脱的原因吧,正如我在南京的时候并没有去参观大屠杀纪念馆,我知道如果去了,我只会更加抑郁更加难以自拔。此外张纯如不仅关注南京大屠杀,她还关注早期华人在美国的悲惨命运,甚至还有美国战俘在日本战俘营的遭遇,这一桩桩的悲惨故事、人类的各种恶,不断刺破她的心理底线、摧残着她的精神。
我也记得以前我老妈转述的、我姥姥告诉她的日本投降时的一件事情:当时老家那个小县城还有城墙,日本人投降后,就排着队出城,都没有了武器;当地老百姓都站在路两边看着,一些大姑娘小媳妇老太太什么的,手里就拿着一些剪子锥子之类的东西,看到平时欺负老百姓狠的,就从队伍里揪出来,一顿剪子锥子上去……,其他的日本兵都低着头只顾走,不看也不来拉架,旁边荷枪实弹的的国民党兵也不阻止。
步出纪念馆,回头望望这个建筑,我应该更喜欢淮安本地民居的样子,深灰色的瓦,白色的墙,错落有致的小院子,周边有绿草如茵,河水从房屋前边流过,孩子们在草地上嬉笑打闹;傍晚,她可以推开木格扇的窗子,眺望大运河的夕阳,家乡的微风轻拂着她的发梢,金色的阳光洒在她柔美的脸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