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词典里是这么解释它的: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的状况。
它并不能让你的日子更好过一点,不能让你挣到钱,也不能让你通过反复练习来获得某种能力,甚至不能让你变成一个“别人眼中”优秀的人。相比于那些经世致用的学问,教养很多时候是会让你感觉学起来徒劳无功、一无所获的。它的意义在于:让你成为一个好人、让你渐渐参透这世间的固有规律、让你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你的头脑不至愚昧、让你成为一个真正独一无二的、有人格的个体,而非这个社会希望塑造的资本制造者。
1、为什么我们需要有教养
曾经读到过一篇英语文章,里面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Collage life is not only to train you ,but to put you in touch with what the best human have thought . 按照我的理解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说:大学不仅是教会你一项养家糊口的技能,而是让你接触这世界上最优秀的思想,让你得以沐浴在一种人文思想的阳光下。这是西方大学存在的目的,也许在中国的大学里这些并不适用,我们的大学生活中永远纠结着这些问题:要考什么证书,考公务员还是考研,学习哪一项毕业后能赚钱的技能,怎样才能进入学生会或者社团早日体验社会生活,为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中国的大学似乎正在往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有着赚钱能力的机器人。但如果你不愿意成为一个不会思考的螺丝钉,不愿意像电影《小王子》中的那个王子一样只会机械劳动,那么获得教养将是你唯一的出路。
我曾经学习音乐,学习书法......也许我成不了音乐家,书法家。但我在欣赏一幅董其昌的山水画时,这种人文的沐浴会化作一缕缕说不清,道不明的思绪,随着血液流遍每一个毛孔,直到被感动得热泪盈眶;透过那薄薄的书法拓片,也能体会那穿透古今的炽烈情感;交响乐响起时,头脑会产生某种共鸣。这些人文学科的沐浴,仅为这片刻的感动,足以。
而那些只专注于教材和有用的书本的人眼中,一幅董其昌的山水,也许跟随意泼洒在纸上的水印没什么两样;也许在王勃张口道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时,他们只能心急火燎地喊出:“太好看了,真好看!怎么能这么好看呢!”这就是不同教养的人所表现出的不同。
2、如何获得教养
从上文看下来,对于如何获得教养,相信你心里也模模糊糊有了写答案。而我以为,获得教养的途径在于阅读经典。
去读一读圣贤书、读一读世界的名著。他们经历了多少个世纪的跌宕起伏,几百年几千年过去却依然能熠熠生辉。阅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你曾怀疑的、愤恨的、悲伤的,可能在几个世纪前同样一轮明月下,有一个人也曾经历过。那种惺惺相惜的感受,就是经典文学的魅力所在。
其实人类情感的共性可以跨越国家、跨越种族、跨越时空,很轻易的就能找到共鸣。你会发现,基督教也好、佛教也罢,不过是不同的民族,用着不同的声音,呼唤着同一个带领人们走出水深火热的神灵。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有的神灵都是同一种:他倡导美德、教导人们与人为善、为他人着想。而那些踏实做事、心地善良、为人忠厚的高僧大德,无论信奉何种宗教的人都会对其心怀敬仰。
不必求多,一本书可以反复研读。不同时期,切入点和角度不同,你会有新的发现,产生新的理解。只有深入阅读,才能体会一本书的完整性、独特性和局限性。阅读经典不是一种消遣,于此相反,它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以谦卑的姿态去面对经典。就好比隔着一本书,对面坐着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在向我们传授学问,讲述真理。
世界经典的深入阅读和实时资讯的碎片化阅读,这两者的区别在于:
1、一个是追求精神上的深度共鸣,另一个是求多、求广;
2、一个培养了你独立思考的能力,塑造你价值观的形成,另一个让你看起来无所不知却只是在无意识地搬运别人的思想;
3、前者费时费力又没处吹嘘,却时时调动着你的求知欲,让你深入的往下探索,后者省时省力,又能满足你的虚荣心,但却剥夺了你思考的权利。
选择权在你自己,这取决于你想要获得真正的教养,还是只想让人“看起来”你是一个无所不知的人;想要培养自己的独立人格,还是甘心成为一个为这个时代的GDP做出一点贡献的机械劳力。
给我个爱心鼓励我一下吧
点击头像可以关注我哈
原创文章 码字不易 转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