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我的理解:先讲与此章相关的两个典故——其实第一个是历史背景,第二个才是“典故”。
第一个“典故”讲的是卫灵公的儿子(太子)蒯聩(kuǎikuì)得罪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逃亡晋国。灵公死后,他的孙子也就是蒯聩的儿子辄(zhé)为卫君。晋国想借把蒯聩送回之机攻打卫国,齐国与晋国有怨,又派兵帮助卫国抵御晋国入侵,蒯聩自然也被拒绝归国。
第二个典故讲的是伯夷与叔齐兄弟二人让国之事。他们是商朝末年(纣王统治时期)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是老大,叔齐是老三,当时国君立叔齐为储君。叔齐虽然很是贤良,但因为自己是老三,按“照立长不立幼”祖制,叔齐就把君位让给自己的哥哥伯夷。伯夷则认为,叔齐为君是父亲的旨意,不可违背。所以他就逃跑了。叔齐看到他大哥伯夷跑掉了,他自己也跑掉。国人就只能把老二立为国君。后来伯夷、叔齐为了劝止周武王罚纣,叩马劝谏,但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武王很快就建立了周王朝。伯夷、叔齐身为商朝的臣子,不愿意吃周朝的粮食,所以就在首阳山上饿死了。
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为”到底是读“wéi”还是读“wèi”?如果读“wéi”,那就解释为“做,行,做事”,整句话的意思是孔子是否会当卫国的国君;如果读“wèi”,则是“帮助、助力”之意,这句话就变成了“孔子是否会帮助卫君(即卫出公辄)”。郑玄认为是后者。只是想知道孔子是否帮助卫君,是否有必要转这么一个大弯来求得答案?实在没必要。假设子贡问话的历史背景就是晋国以蒯聩为由头入侵卫国,这个“为”也有两种理解,一是帮助卫君辄治理好国家,这是孔子和弟子们都愿意做的事,不需要这样拐弯抹角;二是帮卫君辄拒绝他的父亲蒯聩回国,这样理解已经没有意义,因为蒯聩已经在卫、齐两国的阻止下而无法回国,不需要孔子的帮助。第二,孔子是否帮助卫君辄,看行动就知道了,何必多此一问?第三,伯夷叔齐兄弟让国与蒯聩和辄的父子争国在逻辑上似乎有反关联,实际上蒯聩为晋国所挟持而身不由己,二者之间没有可类比的逻辑支撑点。因此“为”读成“wéi”,子贡的“拐弯抹角”才有意义和价值——孔子当卫国国君为纂权,这是孔门所不齿的大逆不道。明知是“大逆不道”,冉有和子贡为何会这么问呢?因为孔子周游列国时,除了卫国能容他,其他诸侯国都排斥他,卫国不仅能容他,且卫灵公、南子及其他士人都对孔子礼遇有加,谣言就出来了。连他的学生都对此有所怀疑,因而有此问。
“怨”字还需要做一番界定:《说文》说:“怨,恚也。”又说:“恚,恨也。”按照这种解释,“怨”的意思就是“恨”,在本章这个解释是行不通的,两位大贤者对谁也不会有怨恨之心。所以应该从本意出发来解释这个字:“心思辗转反侧无所交接是怨之范式。”就此而言用“郁闷”解释似乎更为妥当,但是用于本章也不恰当。从文意来理解,把“怨”解释为“埋怨”是比较恰当的。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有:一,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埋怨,伯夷站在“孝”的角度埋怨叔齐,为何不尊父命而逃跑?叔齐站在“悌”的角度埋怨伯夷,你是长子就该担任国君,怎么能跑掉呢?二,他们都埋怨父亲:伯夷会说,父亲为何选弟弟而不选我当国君?叔齐会说,父亲就应该选哥哥当国君,不应该选我。三,埋怨周武王不听他们的劝谏而攻打纣王,害他们饿死在首阳山上。孔子的回答是“求仁得仁,又何怨?”是的,伯夷叔齐求的只是个人的仁心的表达与彰显,所以伯夷守孝道,尊父命而逃跑;叔齐守悌道,坚决让位给兄长。关于武王罚纣,他们也守住了“忠”道,不仅冒死劝谏,还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上。至于孤竹国如何、商朝如何则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内。所以孔子这里用的是“求”——第十二章明确表述富不可“求”,那么“仁”就可“求”吗?同样的道理,“仁”更不可求,而是要靠“斋心”“修身”而得。因此孔子给两兄弟的评价也只是“贤人”,远未达到“圣人”的境界。
言语意旨:孔子在这里明确告诉我们,一,他不想当卫国国君;二,伯夷叔齐只是贤人而已。而子贡采用类比的方式“曲线救国”的说话水平似乎更值得我们学与习。
知行合一:外交家子贡的说话艺术需要广博的学识与高深的智慧,我都没有,所以没法谈论这个话题。当然,去《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上找,肯定是能找到的。我突然想起了小学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应该都能读懂,我就不翻译了。这个小杨同志用谐音那可是一绝,令人叹为观止。这个问题不多说了,还是讲讲伯夷叔齐两兄弟吧。孔子在《里仁》第二章说:“仁者安仁,智者利仁。”(仁者以己之仁心让民安,智者以己之仁心让民利)因此伯夷叔齐兄弟俩既没有做到“安仁”,也没有做到“利仁”,最多也只是“贤人”而已,连“仁者”的境界都达不到。有几次会议上我说过自己实在不想当这个“破校长”,太累了!有的人可能会认为我就是个“伪君子”——既然不想当就提出辞呈呗!我也曾和张宇飞老师聊过此事,他说:“师兄,您千万别这么做,你辞职了领导去哪儿找人顶替?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后来,我还无数次想过,但没有付诸行动,实在不是因为我舍不得这个“官”,而是不应该不负责任——这个“官”于我而言只有付出、只有辛劳,何来贪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