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梁慧琴老师的《走进生命的教育》一书,书中介绍多种与学生交流的方法,其实有效的沟通非常重要,如果使用旧的方法教育孩子,那么得到的只能是旧的结果。跟学生进行沟通,要坚信“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现在学生懂得道理甚至比老师都多,如果只是一味的说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且将学生推到对立方。
即使是说教也讲求一定的方法,要学会转移关注点,说道理往往把焦点放在过去的事情上,注重效果则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未来。和学生交流,重要的是通过感知学生的感受,通过共情,引导出学生的期望,进而引出学生对事情的看法或者明确学生的做法,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今天午饭后我到班级转转,昨天被我罚背单词的小闫来找我,看来是有备而来,我决定增加难度,便让他拿来练习本,我念着汉语意思一个单词不落的让他写下来。然后我给班长让他改,结果出来了只错了一个。小闫在写的过程中,写的非常规范,字母小小的,看起来很工整,我感叹好长时间没有看到他写字这么工整了。此外我还发现他脑袋很灵光,记东西很快,看来还是要逼他一把。
给小闫挑写完单词我按照成绩叫了王天昊,秦亚茹、刘一涵、刘嘉旭、刘硕想、王士森、孙琳琪、蔡奥森、李明达、孙佳星这几人,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语文徘徊于及格分,作为最简单的科目,我觉得学生之所以没有学好,还是最近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努力程度不够,思想上有所放松,因此我该给他们“上紧箍咒”了,有时候学生还需要老师逼一把,给他们点压力,当然最重要的是给他们建立新的目标,让他们在学习上看到一些希望。
以前我跟学生交流,基本上是以我说为主,但现在我更愿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想,自己的目标或者做法,这样是学生在思考而不是我强加思想给他们。我拿着成绩单逐个的给他们分析,对于语文科目,我仔细询问哪点失分最多,原因是什么,以后的做法是什么,同时强调他们一定要把握好课堂,认真听讲。对于个别偏科的学生,例如有的英语好而数学不好,有的则相反,我给他们的要求很低,我告诉他们我不指望一次就能考及格分,但我要求每次都能进步,以十分为界限,每次进步十分就可以,也就是说从现在起为你的十分而努力。
对于学生而言,十分看起来很少,但目标较为简单,能够给学生希望,让他们增强信心,这就是我的目的。如果逼着他们承诺非得从三四十分考及格,他认为无希望,是不会努力的,所以我想循序渐进会更合适些。
对于副科,例如地理、历史、生物、政治等,我的要求也很简单,有时间就学习,目标是及格。因为部分学生的主科已经跟不上,与其这样不如尽力学副科,最起码及格后还有一种成就感。当然这也不是让学生放弃主科。我告诉学生作为八一班的一份子,每个人都对班级有一份责任,老师有责任,你们也有,让我们共同努力就行。
像聊天一样,没有给学生多大压力,而是逐个和他们共同制定目标,这样的感觉真好,学生没有压迫感,也不反感,可能从心里能更好的接受吧。对待学生要有耐心,因为他们也需要关心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