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感悟三下乡,青春筑梦行#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选择参加“e心一益”实践团队、去纳墩支教的决定是匆匆的,支教的课程也是匆匆的,但我想,我与孩子们的、这样如水滴汇入江河般的相遇,将会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记忆!
最美是别离
在纳墩的最后一天,我们在学校组织了文艺汇演,老乡们又热情地在苗寨接待我们。分离好像没有那么深刻地难受,但心知道,那只是好像。
我们一大早就来到学校准备布置舞台,进入校园就看到了许多孩子的身影,习惯了他们不论通知几点上课都会提早一小时来帮忙劳动,也习惯了他们看见我们就鞠躬问好后也和他们道声“早上好!”。最后一天,内心波澜、起伏不平,只是孩子们的懂事和依赖让我想要坚强一点,让最后的陪伴是在笑容中结束的。
山里的女孩子的发型大多是一个简单的马尾辫,但她们还是有爱美的天性,为了今天的表演,换上了自己最好看的裙子。孩子们围绕在我身边,而我则给她们编头发,我们有说有笑,回忆着曾经的美好。
我仍记得,在后台,有个不认识的小姑娘来拉我的手,喊我“老师”,记忆里好像是没来上过课的,我就问“怎么啦,小朋友!”,小姑娘就笑笑:“姐姐说,你们对她很好!”,我往后看了看,原来是春雨,看见我看她,就害羞的跑走了,我就拉着妹妹一起拍了合照,之后急急忙忙,也没来得及和春雨说声“谢谢!”——谢谢她的喜欢,她的认可。
最美是相遇
候场时,望着台上孩子们的背影,我心头浮现一个字眼:淳朴,回忆再次席卷脑海:一根皮筋,一个羽毛球拍,一张纸、一支笔也能让他们玩的很开心,他们也和城里孩子一样天真活泼,一样童真童趣,但他们轻易不会提要求,不会索陪伴——他们很懂事,很强大,他们会安慰你,会鼓励你。
在我们带去的衣服第一次给他们试大小时,有的不太合适的时候,他们不会马上就说要换,而是会说“没关系,老师,我可以带回家给我弟弟穿,都是你们的一片心意。”;在我们问他们喜不喜欢我们的课程时,他们会说“这是暑假最开心的日子。”;在上台表演前,小罗班长还和我们说“老师,别紧张,肯定没问题的。”贴心的话语、柔和的面庞、温暖的相遇,这点点滴滴都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美好与温暖!
最美是再会
节目结束后,我们收拾着校园,有个孩子跑来问:“老师,明天几点上课呀?”,我沉默了一会,笑着说“老师要回家啦,明天,不能给大家上课啦!”,“那什么时候上课?”我看着孩子清澈的眼睛,坚定地说“我们会再来的!”
这段酸酸涩涩的感情在回到贵阳以后,一下子清晰起来:短短的返程中,眼前的一切让我仿佛有些陌生,我们大家身上带着一股不同于旁的气息,好像都成了这个城市的逆行者。看到高楼、商场、立交桥,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村里用木头石头搭成的的屋子,想到那成片的田地和连绵的大山;看到城市里忙忙碌碌的人群会想到三三两两坐在屋前的老人,那佝偻的脊背,那皲裂的双脚,满满都是岁月无情的痕迹;看到走来走去的孩子,才发现山里的孩子真正承受着什么,缺少着什么。
为期一周的支教,让我记住好多名字,有了好多难忘的回忆,我记得上爱国主题班会时,大家对天安门的憧憬和对红领巾的向往,记得在学习《国家》时的坚持和努力;记得科学课上,孩子们眼中的惊讶和激动,那对知识的渴求,对科学魅力的折服,让我希望能激发他们探索的潜能——纳墩之约,虽远毅行。
(文字:蒋余希;图片:谢斌、杨希;编辑:朱宇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