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与艳阳同期而至的是日渐聒噪的蝉鸣声,世界喧嚣起来,电视节目也开始了大作战。到现在渐进秋天,风开始变凉,诺一胖轩还在屏幕上卖萌,周董小公举也还说着“I want you”。
看了一夏天的综艺,在中秋节快到的日子里,唯一想起来的,却是那首《少年锦时》:
爬满青藤的房子,屋檐下的邻居在黄昏中飞驰。
秋天的时候,柿子树一熟,够我们吃很久。
赵雷低沉沙哑的嗓音一下子把人带回年少时光。那时候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呢?熊孩子嘛,最喜欢的除了玩,就是吃了。在潮汕小城镇长大的孩子都有相似的经历,中秋节那天,除了赏月,不能错过就是“地豆酥”。用麦芽糖、白糖、花生仁做成的“地豆酥”又香又脆,比起月饼,这个甜味小吃更能勾起馋虫。
我的童年大半时光是在潮汕度过的,现在想来,在潮汕长大,真是吃货的幸福。
还记得那时每天七点的光景,随着天光一点点洒在板砖路上,各种声音就渐渐大了起来,摩托车声、自行车响铃声,就这样一点点唤醒睡梦中的自己。
早上上集市少不了买豆浆油条,午餐时间,缠着妈妈买份牛肉粿条回家,绿的芥蓝,嫩嫩的牛肉片加入粿条中大火翻炒,新鲜出炉的粿条带着滚烫的锅气,入口就忘不了这味道。
潮汕的小吃十个手指都数不过来。且不说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糖葱薄饼和蚝烙,值得一提的还有牛肉丸和反沙芋。牛肉丸是有口皆碑的潮汕代表美食,爸爸每次打牛肉丸都会说,一定要把握量和度。煮熟的牛肉丸爽脆筋道,吃起来又香又有嚼头,配着沙茶酱,口感超好。
每次吃牛肉丸都让我想起周星驰《食神》中的爆浆牛丸桥段,虽然没那么夸张,但潮汕牛肉丸咬下去是真的会喷汁的呢!反沙芋的做法有些复杂,要炸,要煮,还要让糖浆均匀地在每块芋头上铺上一层雪白的糖霜,小时候偏爱吃反沙芋,有一档小摊的反沙芋做得尤其好吃,一口下去,外面的糖霜脆又甜,里面的芋头粉又香,总让我心甘情愿走很远的路去买。
潮州小吃的特点是清而不淡、鲜而不腥、嫩而不生、肥而不腻。吃过才会知道,的确如此。藏漫画书在书桌抽屉的年龄已经越来越远,我们很多人离开潮汕,在北上广深的大城市奋斗,加班或生病的时候,会想起那道记忆中的小吃。渐渐的,逢年过节回家最喜欢做的事情,变成了和家人朋友出去吃夜宵。
大排档是潮汕人吃夜宵最爱去的地方。接地气又亲切十足,它要么开在闹市之中,要么藏于街头巷尾。去潮汕小镇吃宵夜,你可以看到这样一幅景象,十点多的街,店铺已经关得七七八八,循着灯光走,一个拐角的位置,吃宵夜的大排档前却是有别于寂静夜晚的热闹,老板会热情招呼你坐下,与你话几句家常。
潮州大排档经营的大众化冷盘熟食,被称作“潮汕打冷”。打冷”源自潮汕的方言,50年代在香港卖夜宵、卤味的潮汕人多肩挑扁担、箩筐,沿街叫卖。同乡人见到要买。就用潮汕话招呼一声“担篮啊”,因为音近粤语的“打冷”所以阴差阳错成了如今的模样。
说起潮汕打冷,不得不说说主角“鱼饭”,鱼饭即潮式冻鱼,新鲜捕捞的鱼,去除内脏,用一锅鱼汤加盐煮熟再摊冻来吃,既能保持鱼的原味,又不会如咸鱼般过咸而不知真滋味。
《来自星星的你》让炸鸡配啤酒火了一把,可在潮汕,卤味配啤酒才是王道。香滑咸鲜的卤鹅,不同于港式腊味的口感,更得食物原味的精髓,卤制少不了一味南姜,它有生姜特有的辣,还有其独特的香气,吃起来甘甜微辣,酸爽可口,是潮汕人家常见的食材。
在大排档吃夜宵,越夜越热闹,来些卤味来些酒,和朋友家人慢慢聊,最后,喝一碗砂锅粥,把鲜美和故事,都吃进肚子里去。无论是潮汕小吃还是打冷,都是潮州人舌尖上不可缺少的美味。
那些存于街头巷尾的美食,吃过,爱过,才叫生活,教会我们去体会身边的美好,去倾听身边人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