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田千丘,
看见人性生长,
看见有趣有料有文化的故事……
【千丘生•千丘说】
第2丘
老照片里的万千世相(上)
你家珍藏最早的照片是哪一张?
照片里的故事,你真心知晓吗?
——— 不知晓也没关系,
它可能太久远,或已不属于你的记忆。
这是我家现藏最早的照片,距今已有一百多年。
照片上的人几近作古,人与事归于尘土归于迷。
老照片有些沧桑。特殊年代里,为了保护它,我的祖父和父亲用油布包裹好,先后藏到堂屋地下、梁上、灶壁、屋后城墙里、甚至茅厕踏板下。水湮、烟熏、虫蚀、人掠,竟然奇迹般保存至今。
如此敝帚自珍的老照片,相较于人类进程史,的确没有重大的文献意义和社会价值;但对于割舍不断的家族血脉与亲情,显然弥足珍贵。
我家是湘西田氏大家族“紫荆堂”一脉,堂联:宦流齐国勋臣邑,世守沱江宰相家。我们这一支曾称“官府田”,宋代御赐十个字辈:祖、宗、庆、兴、应、景、儒、茂、仁、宏。
扯远一点,再拉近一点,我的家族世系可简要表述为:
黄帝(姬轩辕,一世)……舜帝(姚重华,十世)……妫满(陈国侯,四十三世)……田完(奔齐易姓,五十三世)……田和(田氏代齐,六十二世)……
战国乱,齐灭。本支田氏于秦汉之际,由齐先后迁至汾阳雁门、京兆蓝田。隋开皇二年(582年),田和第三十九代孙田宗显奉诏由长安入黔为太守,宗显公成为如今湘、黔、渝、鄂、川等地田姓共祖,史称“入黔田氏一世祖”。
自一世祖,而至我子,又经四十六世:
田宗显(一世祖)……田应阶(始居湘西凤凰县茶田砂罗寨,三十世)……田应能(四十世)—— 田景灏(高祖父)—— 田博儒(曾祖父)—— 田茂荣(祖父)—— 田仁麒(父)—— 田宏辉(我本人)—— 田俎豆(我子,四十六世)。
我所能见到真实影像的祖辈中,最远的要属我的曾祖父田博儒(“儒”字辈常把“儒”字放名字最后,不知何故)。这张老照片上,立于最右边的就是我的曾祖父。旁边是他舅父的儿子徐世元,当时在贵州一所大学堂任职。再旁边是曾祖父的姐姐,已经看不清容颜了。其余都是徐世元的家眷。
照片拍摄的大致背景是:曾祖父受去世不久的母亲之托,携信物遗嘱,从湖南去贵阳,约上远嫁贵州的姐姐一道探望娘舅家,然后与表弟及家人拍了这张合影。
那时,远方亲戚间走动一次十分不易。那么,这张照片里为何没有娘舅家的长辈和其他人?当时是否还拍了别的合影?表亲间的叙旧涉及哪些社会时事与家庭琐事?……
哪怕有当事人的努力回忆,也不一定能还原那如烟往事,更何况当事人早已远离尘世。面对老照片,所有的猜测只能沦为不得而知的迷团。
口耳相传中,似有娘舅家强烈建议曾祖父举家搬到贵阳去住,并想让我的祖父继承徐世元的弟弟徐世敬(无嗣)的家业,但最终都没有达成意愿。
岁月淹留,人事代谢。此后,再无徐家半点消息。
曾祖父田博儒,字“广生”,自幼学文习武,家教良好。听说他在光绪下诏“停科举,办学堂”之前,就经过严格的科考,成为廪生(一等秀才)。
曾祖父在他的父亲去世后,即随其母迁居到距离湘黔边境十余公里的凤凰县笃信乡(后改为新场乡),因为他在那里谋得一份守国库的差事。“守国库”是乡里人的惯常叫法,其实就是担任管理公家粮仓的官吏。
曾祖父本有很好的仕途去向,却由于他的母亲不知何故的家训教诲,有条件却没去新式学堂深造,更没去外面闯荡,而始终安于一隅,甘愿做个乡间小吏。
曾祖父后来娶本村付家大院的付氏为妻,家室彻底稳固下来。
农业时代,民以食为天,管理粮仓也还算个清闲又富足、安稳少风险的好差事。忠于本职的曾祖父,莫非参透了“欲壑难填、知足常乐”?
曾祖父富裕自在了大半辈子,后来不得不置身历史洪流,应对各种不期而至的狂风暴雨。“三年困难时期”的一九六○年农历三月,带着极度的饥饿感,曾祖父在家中与世长辞,享年71岁。
老照片上的曾祖父大耳富态,精气安然。可他一定始料未及,自己有朝一日会以何种方式作别这个属于任何人、却也不属于任何人的纷繁而又寂寥的世界……
喜欢本文,请转发分享;
看更多文章,请关注本号!
关于作者:千丘生,本名田宏辉,土家族,作家、编剧、影音/动画出品人。本职艺术总监,置身广电传媒与文化传播。决意个性写作,故创《千丘说》,说点有趣有料有文化的故事。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