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们自古以来信奉着这个教条,也理所当然的用这条规则来评论人心。这样,真的合情合理吗?
贫穷,意味着物质上的匮乏,但并不代表人格上的卑劣。并不是因为穷,就得把人性天秤左右倾斜。
这个世界上,人各有异。并非所有人都得囿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辱”的千古之论里。有的人,穷,但是良知依存;有的人,富,但是善道已弃。安能仅以囊中之物判定个人心志。自古中华民族,都崇尚勤俭节约的美德,向往宁静淡泊的境界。有颜回的“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孟子的“蹴而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有李叔同的“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犹如瓦上霜”。对比古代先贤,贫穷还会显得那么可怕吗?
我常常听到、看到、读到有关贫困的种种故事。有的是穷山恶水出刁民,穷人野蛮无比,有的是穷人低德低能,无素质无文化。有的是穷人一生平庸,永远活于底层社会。所以,很多农村子弟从小就成为城市孩子轻蔑嘲讽的对象,他们自卑,自嘲,也在这种逆境中自强。家长从小就灌输给孩子的是好好读书,将来走出贫困的囚笼,成为人中龙凤。于是,很多人在谈到理想的时候更愿意为钱易志,很多人找自己的终生伴侣的时候也要先问一下对方是否有钱。
这种物质理念由来已久,我没有足够的理由去否决它。穷,确定会给人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刚出身的婴儿,会因为家庭贫困而没有奶粉吃,忍饥受饿。长大了的孩子,会因为家境不好而与迫于生计外出打工的父母分离,沦为留守儿童。成长着的学生,会因为家庭贫困而自卑自弃,忍受着别人的轻蔑。成才了的青年,会因为家庭贫困而发展前途受限,无路可走。成家了的壮年,会因为家庭贫困而不能给自己的儿女优渥的生活条件,长期奔波劳累。年老了的长者,会因为家庭贫困,在本该颐养天年的时候劳作于乡野田垄。
贫穷,给人带来的是苦恼,是悔恨,是永远沉默的心声。
这是我们对贫者的定性认知。我的亲身见闻提醒过我自己,穷人会在没有挤上一辆等候已久的公交车而怨声载道,破口骂天。也会在人群熙攘的商场投机取巧,把小商品塞进宽厚的衣袖瞒天过海,贪婪嗤笑。也会在愤怒无比时带锄操棍,在一群群肉体搏斗中遍体鳞伤,血流不止。
贫,卑微且可怕。然后,让我们摆脱审视者的逻辑,切身于饭疏茶淡的生活中时,我们还能不能时刻谦谦风雅,婷婷玉立。是否能在饿死的边缘面对一碗施舍而得的米饭仔细挑捻,是否还遵照这人世间普遍推崇的用餐礼仪。有一个词名为平庸之恶,我愚以为很切合此文的视角。平庸着,不知其所做所为是否有什么粗俗害处,只见周围的人群都在这样做着。
当我们从事情的原始开始洞悉时,变会发现这世间,美中有缺,缺里带雅。贫困者并非都是长在粗俗里,他们一样有一颗炽热的心,一样的激情去热爱这个精彩的世界。有的穷人,纯朴在工业喧扰的尘嚣之外,淳朴在世人所践踏漠视的泥土地里。他们,时代躬耕,终生事农。用自己勤劳的四肢和恳切的心灵去耕耘,去收获。他们的劳动产品,不奢望高价卖出,高利收回。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信仰,用最低廉的价格犒赏自己的辛勤,只为人人都有一口支付得起的饱饭,不至于狼狈饿死街头。
春去秋来,四季轮耕。晨逝夕临,奔波不歇。他们的一生,都长在土里,劳作是他们最大的满足。但是,他们也有梦想,也有期望。他们都向往知识,都期冀子孙以书为阶,扶摇直上;都希望后人不被束缚,去往远方。
而他们自己,也在这样的农作生活中慢慢老去,一直都在这片土地上来来回回。最后死了,俯身贴近自己昔日热爱的泥土里,变成了这片土地上的守护神,受后人祭拜,将他们讲诉成一个优美的传说。
这样,他们的人生平凡却也伟大。他们,在世人贫穷狭小的偏见里依旧热爱生活,也一样值得被生活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