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读后感时,我首先要感谢宁宁老师,因为是他推荐的这本书。初一家长会,妞的新班主任宁宁老师向我们作自我介绍,第一次听她讲话,直觉中认为他是一个博学爱读书的人,也肯定是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心,对学生好的人。所以对他推荐的书,我就逐一去看。也正所谓爱人及物吧。
一周前开始读《追风筝的人》,我用6个多小时读完了,又翻出同名影片看了2遍,看一次哭一次,心酸难过感动。那些之所以被称为是经典的东西,的确总有一些令我们感动的地方:不仅仅是优美的语言,更有一些生动细腻的故事,及社会背景下人生和人性的复杂与褪变。
看完此书,准确地说,我哭了三次。
第一次为哈桑哭,为他的忠诚和爱。哈桑以仆人的身份和阿米尔同住,他俩吃一个奶娘的奶长大,一块嬉戏玩耍,一起追风筝,一起看电影,一切看似都那么平和纯真。哈桑不止一次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为了阿米尔免受阿塞夫的欺负,用弹弓保护了阿米尔;为让阿米尔在风筝比赛中获得冠军,他不惜忍受凌辱保护风筝;阿米尔设计陷害他,他主动承担是自己所为而被迫离开;战争开始后,他又搬回空一人的阿米尔家精心照料主人的家园,直至最后被侵略者打死.....为这个忠诚可爱的孩子哭过不止一次,他的命运太坎坷悲惨。有时,我替阿桑难过,主人这样对他,他为什么还要这么忠诚善良,到底是为什么?我想在哈桑的心里,自己或许只是一个卑微的仆人,同时,他更是阿米尔少爷从小到大的好朋友。他如此小心翼翼,一是他害怕失去这个朋友;二是阿米尔父亲对他像对待阿米尔一样,不会忘记他的生日。也许对他来说,在那个不同宗派的国家,主人能把自己当一个人看,这对他来说就是莫大的肯定与安慰。所以他忠诚地对待他的阿米尔,为他千千万万遍。
第二次为阿米尔哭,为他的救赎和成长。阿米尔的父亲是个富商,他高大威猛,孔武有力,甚至徒手和熊搏斗。阿米尔因此对父亲崇拜不已,似乎,父亲就是如同一座大山,无坚不摧,他是神一样的存在。而父亲却对仆人身份的哈桑非常好,他甚至从来不会忘记哈桑的生日。阿米尔觉得哈桑只是一个佣人,他不配得到父亲那么多的关注和夸奖。于是,阿米尔和哈桑在赢得风筝比赛胜利后,哈桑去为他捡风筝的路途中遭遇阿塞夫殴打和凌辱,哈桑的血,滴落下来,这一切,他都看在眼里,然后,他只是默默地看着这一切的发生,他躲在角落里注视着这一切。是的,他没有出手,他没有挺身而出,帮助那个把他当做唯一的朋友的哈桑。这件事在阿米尔的心里沉淀成了最沉重的一根刺,无人知晓,触不可及,而后他又设计把自己的生日礼物手表放在哈桑枕头下,陷害是哈桑偷了他的东西,把哈桑赶走。可以说,这个时候我是非常讨厌阿米尔的。但值得欣慰的是,移居美国十多年的阿米尔在父亲朋友拉辛汗的召唤下,重返故乡,得知了父亲、哈桑和他的真实关系,原来他与哈桑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同时拉辛汗指给了阿米尔一条自我救赎之路。当阿米尔为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去和恶魔阿塞夫战斗,他被打得差点失去生命的时候,他真正释放了内心的愧疚和痛苦;在他和阿拉博相处过程中,一点点去修复阿拉博受伤的心灵,特别是在和他一起放风筝的过程中,说起哈桑曾对他说的那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时阿米尔心中真正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和重塑。
第三次为阿富汗哭,这是一个有儿童但没有童年的国度。说实话,一直以来阿富汗在我心中只是地图上的一个符号,至于那里有什么人,他们是如何生活的,对此我一概莫知。读过书看过电影,才知道20世纪末的阿富汗及阿富汗人苦难的命运:到处是废墟,到处是枪声,到处是乞讨的妇女和孩子。真的难以想像,那些在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孩子今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他们大概都会像哈桑的孩子那样,过早地体会到人情冷暖,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他们虽是儿童,但早已没有童年。
曾经一说到风筝我就想到高远的蓝天,祥和的白云,徐徐的清风,但在这本书里,风筝不只是一个物件,它承载了太多东西,比如,它代表了亲情、友情、爱情,也蕴含了正直、善良、诚实。但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着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几个人是哈桑,又有多少人不是阿米尔?当然哈桑是值得敬仰的,可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生活中都有不如意遇到挫折的时候,都有遇到困难表现怯懦的时候,也有犯错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时候,这时我们应该怎么去面对这些人和事。我想,阿米尔已告诉了我们答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的是亲情、友情、爱情,亦或是正直、善良、诚实,让我们勇敢地去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