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出生断断续续的记录孩子的成长过程,到后来学习时间管理开始写每天的日记,之前的这些只能是记录吧,算不上写作。后来也投过几次稿,到现在慢慢在简述写一写自己的心得体会。断断续续时间加起来也有三年左右,关于自己写东西这方面,也经历几个过程,刚开始只是记录生活,随意而写,后来有格式的写自己的反思日记,再到后来投稿,套标题,找华丽经典的词句,想办法找故事可写,发现这样太累,不是自己想写东西的初衷,后来就暂停了。
后来写一些自己想写的东西,也从来不注重措辞,标题、排版,什么故事情节,什么技巧,风格、很多时候还有一些错别字,因为没有花时间去修改它们,也没有分享出去了,在简述纯属随意而写吧,自然也没有几个人来读,自己也从没在意过这些。
关于写作快不快活,这事情自己最清楚。下笔的时候,文字是编出来,还是流淌出来,心里明白得很。
在这个自媒体时代,有非常多写作的培训课程,愿意做这类课程分享的老师,以及愿意付费参与这些课程的朋友,其实对于文字本身,并不是冲着表达情感去的,因为归纳出来的经验和爆款文章的写作思路,甚至包括如何起标题这事情,最终的目的都是十万加的阅读量。
那么十万加阅读量背后真正的意图是什么,大家其实都心知肚明。
坦率地说,如果是希望通过写稿投稿获得经济上回报的话,用模版和框架来“写文章”,是可以理解的。只不过这样的方式,会让一个人熟练掌握各种模版和抓人眼球的表达方式,但文字本身或许无法让他体验到快感。
初期会有快感,因为阅读量会变高,好像自己真的有多么了不起。但是很快就疲倦了,因为那些热点的话题不是自己感兴趣的,那些情绪渲染和逻辑表达方式,我把自己摆在第三者角度再看,我自己都无法去信任这些表达,文字怎么看,怎么像装出来的,太做作了。
这时候,写文章就成为了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找选题找得让人焦虑,关注阅读量让人抓狂。
回到舒服写作的状态中,记录我在生活经历中的一些体会,或者思维上有什么触动,我很想分享的时候,就会把脑子里的那些内容用手机记录下来,这就是日常的成长类文章。
我慢慢的不在意记录内心想法的语言是不是优美,会不会酝酿出让人惊艳的句子,我更不会去想这篇文章能否提高阅读量,得到多少人认同。当一个人真的沉浸在记录内心情绪和想法的时候,第一时间打下来的文字,就是最真实的文字,没有华丽词藻的包装,没有伪善情绪的煽动,没有故做玄虚的典故。
这几年我很感谢自己一直坚持记录,我把每一个阶段孩子的成长很多都记录了下来,翻阅着过往所有的文章,回忆孩子一点点的变化长大,遇到孩子成长中焦虑问题的解决,自己的成长变化,自己读的书,自己的格局变化等,这些真的让我觉得时间看得到!
最近我自学拍摄,剪辑,不断的添加设备,只是为了拍出自己想表达的观点或者最真实的记录,可是有时候走着走着也会容易迷茫,看到别人拍的写的或者是东拼西凑的都比自己做的关注度高,也会有沮丧的时候 ,学习,看书常常又把自己拉回来。
今天在得到学习,温瑞安老师的一些话语对我感触很深,分享出来:
作家温瑞安说:“人可以老,情怀不老。人老心不老。心老了,就不好玩了,
对于写作,他的态度是,如果创作变成痛苦,那就不要写了,“不要勉强自己非要从一件事里得到出类拔萃的成就”。
很多写作者遇到挫折,会抱怨怀才不遇,但在温瑞安看来,一个真有才华的人,是一定会被发现的。温润安说:“很多了不起的人,一生经历了很多悲凉。这些作者难的时候有没有坚持,有没有磨练自己写得更好,要问问自己。不要说苦楚。文人最坏的一点就是总觉得自己很苦,文人还能写作赚钱,已经很好了。你看那些辛勤劳作的人,多苦。写作不苦的,很开心的,不开心就不要写了。”
温瑞安自己年轻时的生活并不容易。1983年时,29岁的温瑞安仍然靠着一点点稿费养家。当时金庸先生给他最高的稿费是1000字15块钱。最多的时候,温瑞安一天写18个专栏。50岁的时候,他还仍然有“想吃碗面、但却还差4块钱”的时候,他在寒冬中瑟缩,但是又不愿意打电话向别人求助。即便如此,温瑞安说:“我是很努力在写,不断训练自己的文笔。而且我一直在读书,如果三天不读完一本300页的书,我觉得自己身上会有点‘没放进冰箱里的隔夜食物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