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三月,感觉特别漫长,做了好多好多事情,才到中旬。又做了好多好多事情,终于到了最后一天。
3月7日之前,我都在休假。从2月8日开始休,差不多一个月了。感谢这份工作,没有与我斤斤计较休的是什么假以及是否影响收入。
休假的日子里,我上午奔波于各个医院,看诊、开药、打针、抽血……总有排不完的队。中午回家和齐齐一起吃饭,饭后给她读书,带她睡觉。
睡醒后送她上学,我自己则回家收拾家务或是自由写作,常常还没写完呢,爷爷就已经接齐齐回家了,我则开始陪她写作业。
周末的早上,齐齐会早早起床,因为可以“从容”地步行去上兴趣班。周六上午的美术课,周日上午的戏剧课,都是她喜欢的。
一路上我们母女俩边聊天边赏花,平日里匆匆忙忙十多分钟可以到达的路程,我们能足足玩上一个小时,美好的亲子时光。
不知是因为陪伴的时间比较多,还是因为年岁渐长,齐齐明显懂事了很多。
早上喊她起床,基本不用太费力,很乖地翻身爬起来,起床气也比以前小了很多。
以前老吵着不想吃学校的早餐,我给她做了3次后她又不吃了,我正色道:“你不吃妈妈就不做了”,后来就每天乖乖去学校吃早餐。
自从带她收拾了一次房间,接下来的两周她都能自觉将玩过的文具和玩具归位,保持整洁,终日以“收拾小公主”自居,不再需要我帮她收拾了。
只是写作业依然比较伤脑筋,父女俩常常闹得鸡飞狗跳,我也被指责为“要求太低,太惯着她”,在应试教育和自由成长之间的平衡点,很难掌握。
七岁生日后,我和齐齐商定,每周给她10元的零花钱。她自己决定是花掉还是存起来,以及如何花。
第一周的10元,她在少年宫门口的义卖摊位买了两颗糖,花了9.5元。看她拿着小小的两颗糖和仅剩的5毛钱,我忍了又忍,只是提醒她,到下周日之前,她只有这5毛钱了。
第二周,我还没来得及给钱呢,她和爸爸一起去方所逛书店时,买了日本原版的Soony Angel天使娃娃,托在掌心的大小,55元。据说买的时候和爸爸说好了,从每周的零花钱里扣。
好嘛,算下来,下次再给零花钱,要到4月22日那周了,不知道那时她是否还记得自己每周有10元零花钱这件事哈哈。
我会记得的。
自从春节期间狠狠了花了一笔压岁钱——让她自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自由花了近300元——之后,齐齐的购物欲似乎没那么强烈了。没有零花钱的这几周,她从未向我提出除文具之外的购物需求,路过学校门口小卖部时,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脚步踯躅。
欲望得到满足了,不再百爪挠心,也便如过境之风,不见踪影。
而理财观和消费观,需要从小培养。我常常会回想自己消费观的变化过程,再观察齐齐的消费观,考虑如何“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和引导。
学校不教的生活细节,家庭都要教。
在回单位上班的前一天,我上了第一节古琴课。
学古琴,是我多年来的愿望。早在2012年,我就在上班时间溜出来,到图书馆听了一场古琴讲座,心中埋下这颗种子。今年,终于开始了。
足足一天的课程,学了古琴的基本知识和右手指法。我从来没有乐器基础,入门不算快,总感觉有些动作要领还是没有掌握。
回家后我就买了古琴,准备每天练习半小时。惭愧的是,这一个月下来,我可能总共也就练习了半小时,汗!
每天晚上齐齐做作业时,我担心吵到她,没有练。等她写完作业,就要带她洗澡睡觉,又没时间练了。原本觉得每晚抽半小时出来不算难,如今全然做不到。
开始学习就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还要继续报名上课,努力抽时间练习,争取今年内可以学会弹一整首曲子。
本月还听了一场琴歌表演,就是弹古琴的同时唱歌,歌词源自中国古代诗词,很有感觉。
除了琴歌动听外,触动我的还有那个唱琴歌的年轻音乐老师。我回家后查了一下,她是天河xu景小学的老师。这个学校在东圃,比较偏的位置,学校也名不见经传。可就是这样一个来自郊区小学的音乐老师,会自己研究诗经、四库全书等典籍,研究古人的祭祀场景,研究传统音乐的表现形式和还原方法,令我刮目相看。
可以想象,她在日常工作中,并不需要研究这么多内容。我认识的广州顶级小学的语文主课老师,对传统文化的研究都没有这么深入,依然能顺利应付平日工作。普通小学的音乐老师,职业对于她的要求就更没这么高了。
然而她还是下了那么大的功夫,我相信拿着话筒唱琴歌的她,是职业外的另一种形象,是超越工作状态的存在。这也是我常憧憬的,在工作之外,还有自己想做的事情。
本月的工作,也是满满当当。
从回去上班的第一天就开始忙碌,几次忙到下班时精疲力竭,吃完饭后睡到九点再爬起来洗漱,累到都不愿多说话。
进机关十年后,似乎进入了深水区,责任重了,环境变了,工作机制也一直在改革,不知不觉中我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一件事都想做好,还期待能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这个月我梳理了自己的工作内容,设计了一份工作量统计表。自3月7日恢复上班后,我组织了7次本单位的会议活动,落实了8场外单位的会议,接待2批客人,展厅讲解1次,呈送文件67份,落实领导会议活动27场次,写文稿3篇……
在看黎贝卡推送的招聘公告中,我发现某个职位要求中有一条——执行相关推广活动,并对每次的活动进行复盘。
那一瞬间,我想到这个完全可以用到我的工作中。我主办的这么多会议活动,也可以在结束后一一复盘,形成资料积累,不管是为自己下次主办类似活动,还是交接工作、带新人,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于是我尝试着将这个月主办的一场节目录制活动进行复盘,形成了初步的复盘格式,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下个月继续修改完善。
类似设计表格、记录复盘等事务,就属于重要不紧急。每天忙于重要又紧急的事情,这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便被往后推,直到变成重要又紧急,吞噬着我们的从容淡定和游刃有余。
还有文稿写作,以前我一直认为这是我的短板。幸运的是我们单位的笔杆子同事特别nice,一直不遗余力地鼓励我,告诉我只需要转换一个频道,将记录生活琐事的写作能力用到文稿写作上,再有一些工作任务来练习,我完全有这个能力。
这个月我练习了2篇文稿,以前很反感的那种体制内表述方式,如今渐渐放下抵触情绪,以学习的心态去练习,虽然写得比较慢,但似乎没有我想象中那么艰难。
能办会,能写稿,协调能力强,是我想贴在自己身上的职场标签,继续努力。
除了写工作用的文稿外,我还完成了23篇自由写作,每篇千余字,不限主题,不限风格,想到什么写什么,让思绪从大脑中流出,变成文字。写着写着,我的表达能力渐渐恢复了,不再觉得文思枯竭,也不再对自己的文字不满意了。
以前那个絮絮叨叨的我,又回来啦!
囿于时间地点所限,很多篇自由写作都是在手机上完成的。渐渐的,我习惯于用手机写,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定要等到能打开电脑时才写——常常等到能打开电脑时就不愿写了。
所以啊,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刻意练习的。练习得多了,也便熟练了,就会有明显成效。如今我用手机写一篇千字文,大概半小时内能搞定。当然,这是在我文思泉涌,有很多话想说的情况下。
工作量太大,阅读时间便被挤压,这个月只读了2本书,《小镇姑娘》和《愿你的道路漫长》,都是李静睿的,前者是她第一本长篇小说,后者是她博客文章的结集。
作为一个不太出名以及不太有天赋以及不太专业的作家,正如李静睿自己所说:
有些人一辈子都在写别人的故事,有些人只能写自己的故事,更多的人跟我一样,小心翼翼地把自己切碎改装,混迹进别人的故事里。别人过着我向往的生活,别人过着我逃避的生活,别人过着我的生活,我的碎片被油炸清蒸爆炒或者涮成火锅后,也并没有那样面目全非,我当然一眼就能把它认出来,然后说:哼,你也就有这点不入席只能做配菜的人生。
读她的博客文集时,我就一一认出了以前读过的她的2本小说中的细节——
《微小的命运》里纽约的生活,就是她随夫做访问学者的那段时光,连蓝色条纹、米黄格子的2套淘宝四件套和沙发上铺着原本用来做印度纱丽的暗红色布料等布景,都是她真实的生活。
《小镇姑娘》里白秀秀的妈妈曾是漂亮的印刷厂女工,下岗后渐渐发福为打麻将的家庭妇女,也正是她自己的妈妈。白秀秀在文化馆写诗的爸爸,以及爸爸在灯下做出写诗状,她和妈妈压低声音,喘口气都怕吹散了某种神秘的意象,也是她自己的父亲和童年记忆……
她读过的书,比如《追忆似水流年》,比如《终结的感觉》,都在小说中出现过,连摘抄出的段落,都是博客中曾经摘抄的。
所以,我读她的博客文集,有种读“小说素材”的感觉,在窥探她的真实生活之外,观察她如何将自己生活中的体验摘出来,安放在小说中设计的人物身上,完成小说的写作。
或许,初级作者都是这样开始写作之路的吧。
还听了一场“阿勒泰的精灵”李娟的讲座。没想到听讲座的人如此之多,我迟到了一会儿,门口被站着的人挡住了,过道和台阶上也坐了很多人。我在图书馆听了那么多次讲座,很少见观众如此之多。可见李娟的文字在广州还是被很多人喜欢的,后来的提问环节,每一个有机会拿到话筒的人都会花好长时间表达对李娟的喜爱,好在表白之后的问题问得都还不错。
台上一共有3个人,除李娟外,还有一个资深媒体人,在广东电台、南方电视台等担任主持人和总导演,前面李娟的新书《遥远的向日葵地》分享环节基本靠他撑着,只是他说了一大段自己对书中文字的理解,看向李娟时,她很不好意思地说:我写的时候,其实没想到这些……
另一位是李娟这本新书的责任编辑,在李娟拿着话筒不知说什么时,帮她接一两句话,避免冷场。李娟实在是非常不善言谈,新书分享环节进行得颇为艰难,全靠身旁两位一唱一和,最后他们还讨论到李娟的不善言谈,资深媒体人说,如果那些文字背后的李娟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他就觉得可怕了。责任编辑说,不善言谈的人是因为思维太快,语言跟不上。脑子里有一万个念头闪过,嘴巴才刚张开。
这种时时冷场的见面会,令坐在下面的我很是尴尬,一边等李娟组织语言,一边翻看《遥远的向日葵地》,见面环节结束时,我已经看了半本了。
拿着话筒的李娟虽不失窘迫,但难掩天真。她说自己已经快40岁了,真看不出来呢!
上天并未在她的外表上留下过多沧桑,也完全看不出她每天需要辛勤劳作。以前读她的文字,风吹日晒尘土飞扬,我想象中的她,是那种从土地中走来的农家姑娘,没想到眼前是斯文腼腆如高中生般的少女。
在后来的提问环节中,我大概了解到她的近况——经济状况好了很多,搬到阿勒泰市区,没有和妈妈住在一起,不怎么和以前作品中写到的牧民朋友联系,还会继续写非虚构作品……
有一个问题我特别感兴趣,就是为什么她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有读者问了,李娟回答说她就是喜欢写,从小就喜欢写,很早就开始投稿。而且她喜欢阅读,阅读给了她特别精彩的体验。
不出所料,善于写作的人,都是喜欢阅读且勤于练习。只是如李娟,如迟子建,生活在与我们迥异的地方,生活环境让她们的文字更有灵气,让我们随着她们灵动的文字,在身未动的情况下,实现灵魂在远方的遨游。
回家后,我查了李娟的创作和出名之路,原来她最早是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作品,被作为“新疆作家”推介,后来在《南方周末》等报纸上开专栏,朱天文、梁文道、王安忆等两岸知名作家都对她的文字赞誉有加,在诸多评论中,我最喜欢当初决定刊登她的文字的《人民文学》编辑所说:
我为读到这样的散文感到幸福,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家已经很难写出这种东西了。
那些会文章的人,几乎用全部的人生去学做文章了,不大知道生活是怎么回事。
而潜心生活,深有感悟的人们又不会或不屑于文字。
文学就这样一百年一百年地与真实背道而驰。
只有像李娟这样不是作家的山野女孩,做着裁缝、卖着小百货,怀着对生存本能的感激与新奇,一个人面对整个的山野草原,写出不一样的天才般的鲜活文字。
我住院时读的《我的阿勒泰》,正是山野女孩阶段的文字,俏皮而清澈,如溪流般欢快地流淌,浸润着我终日被禁锢于那间小屋的心灵。
在这次讲座之前,我只读过李娟的2本书——《我的阿勒泰》和《冬牧场》。听完讲座后,我找来她的其他作品,准备4月读。在和煦的春光中读她俏皮灵动的文字,该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吧!
平日的洗漱及家务时间,我零零碎碎听了趁早APP上的《听懂关系中的潜台词》《寻找职场人生新拐点》等课程。不得不说,趁早引入的课程质量还是很一般,看在买课程的趁早币全都是打卡换来的,就不计较了。
除了以上那么多活动,还有看电影、见闺密、带齐齐和小伙伴聚会、看望同事家刚出生的小宝宝……这个月真的做了好多好多事!
而能做这么多事情的前提是,我的身体状态好了很多。
中山医的教授按照之前的治疗方案,复诊时又给我开了一个月的药,让我每周打一次针,每天坚持吃药。一个月后再去抽血检查之前异常高的指标,拿到结果后再找他复诊。
于是,我每周一早上都去中山医打针。有一次打完后没摁好针口,手背上淤了一片,次周打针时医生就让我换一只手,并教我如何摁针口,果然很快止血且了无痕迹。
还有一次我忘了带缴费的发票,医生说四样东西缺一不可,我还以为那天打不成了呢,她在电脑上查到我的缴费记录,在单子上做了标记,让我下周补带发票,总算没有白跑一趟。
总体来说,中山医还是挺好的医院,难怪每次去都是人头攒动,我也渐渐轻车熟路了。
与西医治疗的同时,我还在省中医院跟了一位妇科的中医,岭南妇科疗法的第四代传人,和蔼可亲,且很负责任。
每次看诊,她都会认真斟酌药方,如果身边有跟班学习的学生,她还会耐心讲解,我也更明白身体为什么出问题。
最有特色的是她不仅仅开药,还会结合其他治疗方式,如子午流注疗法、平衡针等。
子午流注疗法是用一种仪器,贴在手脚的穴位上,以轻微的电流刺激穴位,手脚麻麻的,当天回家后我就睡得特别沉。
平衡针则类似针灸,用一根长长的针扎入穴位,然后上下迅速抖动,越抖越快。我那次是灸了两边的太冲和三阴交穴位,感觉整条经络都在发麻。
医生说,针药结合的效果会比较好。果然,我这个月就没有发烧,睡眠质量也越来越好。以前每晚3点左右会醒,之后要翻来覆去一个多小时才能睡着;子午流注疗法后,推迟到4点才醒,而且很快就睡着了;平衡针后,渐渐地能一直睡到5点多,已经接近我的起床时间了。
中午去岛上散步晒太阳,同事帮我拍照,气色确实好了很多。
不过,因为身体依然虚弱,我还不敢重启运动。饮食上又管不住嘴,总想着身体尚未恢复,不要苦着自己,想吃就吃吧,于是就不知不觉吃多了,对那些高热量的食物也有特别大的欲望,百无禁忌,便不可避免地长胖了。
也有同事说,我的这种胖是激素造成的,问我吃的药里是不是有激素。嗯,每天早上吃6颗的那种,就是含激素的药。
治病要紧,先把病治好。减肥的事,等身体好了再说吧。
充实的3月,让我不知不觉写了近6000字,太多想要记录的体验和想法。
我的2018年,仿佛从3月才正式开始。而这一年,是我的调整之年——调整虚弱的身体,调整紧绷的心态,调整惯性的优势,调整抗拒的领域。希望年底时的我,看起来健康又轻松,不惧怕任何新的挑战和任务。
4月,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