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臻华 图文
今天正月初一,吃好早餐,我们一家人带好拜年的礼品就出发,去向孩子的外公外婆拜年。下午去孩子的大伯家,接下来的几天还要去我们的舅舅、姑姑等亲戚家,孩子的姑姑、姨姨们家。总之长辈和两家的兄弟姐妹们都要安排去上门拜年。
不过,现在拜年没有我们小时候那么隆重了,加上基本的人家都有小轿车,就算亲戚多,两三天也能拜完。同城的一般半小时完成一家,上门问候,放下礼品,聊会儿,喝点茶水果品,告辞。往下一家。如果是远方亲戚,那就更简单了,微信拜年,图说,文字、语音、视频或电话,随便选,加上红包,堪称完美。
在我们小时候,拜年是顶重要的一件事情,先去谁家后去谁家,哪天去,带什么伴手礼,都是有讲究的。在江南乡村,有“娘大舅大”的说法,所以拜年第一站必须是舅舅家,包括自己的舅舅家和丈母娘与小舅子家。还有一个和舅舅并列的人是师傅。日子呢一般是从初二开始。
初一早晨家家户户开了财门,放了爆竹,家庭主妇们在厅堂桌上摆好果盘、茶点、开水,等客上门。这一天的客人多半是村上的小孩子们,他们被自己的父母安排到各家各户,叔叔伯伯家请长辈们拜年。当然,我们也是乐意去的,一则无论到谁家去,都被奉上坐上宾,请吃茶,还有各类糖果,想吃多少,都可以。二则告辞时,大妈、婶婶们总是笑眯眯地往你口袋里塞糖果。多跑几家,那口袋满得像要撑爆。三则碰上大方的长辈还会给我们发红包,五毛一块不等,母亲也由着我们拿去买爆竹、气球或糖果。
最难忘的是父亲带我去拜年,一次是去舅舅家,一次是去舅公家。
舅舅家在潭城龙洲,离我们家有十五华里远。我记得那是个雪后初晴的日子,父亲推出他的永远牌二八式自行车,把母亲给他准备好的拜年用的装糕点的袋子安置在自行车的龙头上,然后在自行车后面的衣架上绑上一件厚厚的旧衣服,一把抱起七岁的我,郞声说:“出发喽,去舅舅家拜年喽!”
只比我大一岁的姐姐在一旁嘟着嘴看我们,眼神里流露出羡慕。
父亲走过去摸摸她的小脸,说:“自行车后面只能带一个人,你先在家好好帮妈妈带妹妹,下次就带你去拜年。”
她懂事地点点头。母亲嘱咐父亲路上小心点。父亲就带着我出发了。路两旁白雪皑皑,树枝被晶莹的冰层包裹着,在阳光的折射下,美丽异常。路并不好走,父亲小心翼翼地推着自行车,一边回答着我的一个又一个古怪的问题:为什么会下雪?雪融化后去了哪里?为什么我们明明走了那么久还没有到舅舅家?......父亲耐心地一一回答我。
四十多年过去,那条路上的雪、那照射在洁白雪地上的阳光、父亲吃力地推着自行车的后背......竟一年比一年清晰。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第11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