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
我为了防止ta放任自己坏情绪泛滥而举例说教,结果导致她在情绪尚可、对我态度也尚可时,情绪急转变坏,结果真的就坏情绪弥漫,对我敌视。
——这真的是没事找事。
有些时候无法防患于未然,做不好就是没事找事,怕啥来啥。因为自己想的是负面,所以招致了负面。这大概就是吸引力法则。
————————
这么多年,每次一起出门散步,几乎总会话不投机,不欢而散。
究其原因,应该是因为各有各的想要表达,同时拒绝对方的表达。
以前一起出门玩滑板时,总是想要拉着我,而我拒绝扶她,也惹得她不高兴。
——这本质上也是因为我不情愿付出(想自己自由自在地走,不想被拉着拽着)。和前面说话只想说自己想说的,而不太想听对方说的,本质上也一样。
这表面上是一个让不让依靠或者听不听说话的问题,其实是一个想不想放下自己而倾听对方的问题。
我确实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确实不太想去倾听别人的心声,更不愿意共情(因为这消耗能量),我总是想要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同时有意无意忽视别人的感受。
昨晚的不欢而散就是因为我本质上想要通过两个负面的实例得出一个结论,输出一个观点(等同于我想要说教或者要求她):
人不可对自己的坏情绪不加觉察和管理而放任其泛滥,放任泛滥的后果是没有好结果。
(因为本质上我很不喜欢她有时放任自己的坏情绪泛滥,而我还不得不为此承担后果。所以我说这话本质上是为我自己。)
——但是第二次被她打断:
“你虽然嘴上说要活在当下,但是我和爸爸都认为其实你最没有活在当下。你总是要提以前的事情,而且还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很不开心的事情(让人心烦,实在很讨厌,disgusting……根本不想听)。”
她不想听这样的例子,也不想被灌输这样的结论。她有这个抵触非常正常。谁不喜欢天天面对毫无后顾之忧的歌舞升平的岁月静好呢?
其实我这两天也自己得出这个结论,就是:
我之所以现在这么地只用脑不用心,有意无意忽视别人的感受,就是因为过去我家总是会时不时地出事,毫无安全感可言。父母总是会爆发战争,家里总是会不平静,时时刻刻总觉得任何时候都会爆发,平静是暂时的,出事是早晚的。我妈总是要反反复复絮叨一些很让人烦恼的东家长西家短的乱七八糟的亲戚人情杂乱琐事和她自己的愤恨烦恼等等,她从来不能给孩子宽心,相反总是给孩子闹心糟心。我们不仅要应对自己的事,还要担心着家里的事,但其实也无能为力而且徒增自己的烦恼,劝她还会招来一顿骂。所以后来为了减少对我自己的干扰,我干脆就左耳进右耳出,强制自己养成不询问不走心不在乎不回应的习惯。
现在这个习惯是养成了,而且根深蒂固,但我也受到了它的负影响,那就是我对孩子也习惯性地有意无意地无视感受和不回应,又使她感到受到了伤害。
真是应了那句话:曾经让你受益的,也会让你受困。
现在是时候该清算一下了。
不知不觉间,我似乎有了我妈的影子。虽然我提是为了“吃一堑长一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但是在别人听来,那就是陈芝麻烂谷子的讨厌不想听的烂事。
所以我要就此打住。
①一些过去的创伤,该完结的要完结,不要反复掉下去。而且创伤是我自己的,无论是总结经验教训还是跳下去重现和完结,都是我自己的事,不能拉着别人。别人没有义务知道。
②曾经我不喜欢和烦恼的,我也不能再施加给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以以后
不再提“以前”,不再说“负面”(哪怕是为了得出教训和结论)。
对话不再谈及和输出“我”(包括我这边的所有人和事)。
只听她说。给她想要的回应。
③事过境迁,曾经的做法不能再坚守。曾经让我受益的,现在确实让我受了困。共情和回应都需要强大的正面的能量,这是我的责任,是该给的。我不能再拒绝和回避。
④除了自己之外都是别人。所以界限还是要守好。关系不好时要守,关系好转时更要守。
“出现在别人的生命里,要像个礼物。”
而不是不断输出的糟心。
⑤经验教训等等结论只能自己总结了自己用,不能拿来去“教导”别人。摒弃想要防患未然、“教导”别人的心。任何人都不缺也不喜欢我的“教导”。我只能教导我自己。不要过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