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没来北京,此次回首重游,如今回来再说起冬天,不寒而栗。夜晚飘雪的大栅栏,冰封厚实的湖面,刺骨凛冽的寒风,构成了重游北京的印象。北方的冬天是那种干冷,冷得十分清澈,没有泥沙,没有尘土。你感受到的只有纯纯粹粹的冷,这样的时候,我只是想和结了冰的湖面、乍暖还寒卧睡的鸳鸯聊聊,到处是一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景象。
颐和园的冬天,银装素裹,静谧如画,昆明湖也被覆盖上无垠的冰雪,冰雪裂开来又结了厚厚的一层又一层,在湖面上画出美轮美奂的纹理,枯树与落叶、残荷与游船,相互映衬,别有一番风情。金黄的阳光与洁白冰雪,交相辉映,远眺十七孔桥金光传洞,三个湖心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昆明湖的东岸就是万寿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的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依山建造,与中央建筑群的纵向轴线相呼应的是横贯山麓、东西逶迤的长廊。它全长七百多米,近三百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千里画廊”,在这里寒风凛冽,却作尽可风雨无阻地作闲庭信步,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
二十年了如同爱好绘画一样,我对颐和园的画廊也情有独钟,一座华美的拱廊立于岸上,整个湖岸线都是由绵长的汉白玉栏杆和蜿蜒伸展的彩绘长廊环绕着的,以秀美著称。站在拱廊之下,在拱廊之内,一抬头,就能看见画山绣水: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而拱廊之外呢,山水如诗,风景如画。人在拱廊下行走也像一条鱼游于画境之中。而拱廊本身,就是为里里外外的画卷配置的镜框。
此次走颐和园长廊的时候,我简直是蹑手蹑脚的,迎着人来人往攒动的人流,曾经的雕梁画柱已粉饰一新,空气中残留着油漆的气息。花鸟人物的肖像都用颜料重新勾勒,失却了那份沧桑之感。一切简直像是昨天刚刚画出来的,鲜嫩欲滴。不知为什么,我却无法再次感动。
我理解公园管理者的好心,为了避免古画的湮灭,才有此举。或者用句时髦的话来说:为了更好地吸引人们的眼球。可把古朴的画廊弄得跟新嫁娘似的,名义上是保护,客观上却对文物造成了伤害。真正的艺术是一次性的,是拒绝化妆的。用今天的颜料与笔法重描古画,怎么看都像是赝品。因为不同时代的艺术的灵魂,是无法模仿的。
颐和园“千里画廊”对人心灵造成的震撼,并不仅仅是艺术的力量,还有岁月的功劳。使人从褪色的画面与模糊的线条里,透视到时光的流逝、世事的演变,因而产生物是人非的喟叹。可如今,这旧物、这真迹,也已被粉饰描画了。对于古迹的保护,历来有两种观点:一是修旧如旧,一是修旧如新。“新”不见得比“旧”更有价值,更有感染力,至少,不再是原汁原味了。看来看去,总不像那么回事。与其如此,还不如保留那历经风雨摧残却风韵犹存的原貌呢。人会老的。建筑会老的。艺术也会老的。其衰老的痕迹犹如树木横截面的年轮,越是杂乱繁复,越能产生视觉上的冲击力。
外地游客一般很少涉足昆明湖的西岸。偶尔几位孤独的背包客站在岸边眺望万寿山,拍照,沉思,然后匆匆离去。于是,这里成为北京本地人的大本营。三三两两的太极拳爱好者藏在树林中舒展身形。一群群头发花白,却又脚步矫健的夫妻和朋友穿过身旁,像风一样轻盈。年轻的母亲推着婴儿车缓缓地压过树叶,小草,孩子银铃般的笑声与山林中的鸟声,荷塘里的哇哇青蛙叫声交相辉映。这个和谐宜人的颐和园,冬天的冰雪像是覆住了一切,呼呼的风声和嘈杂的环境,似乎都被冻结了,万籁俱寂……
拾级而上万寿山,观赏佛香阁,总算有些阳光的暖意了,不知是不是万历年间打造的千手观音真的佛光普照,或是正值正午阳光灿烂,该阁仿杭州的六和塔和武汉黄鹤楼建造,每月望朔,慈禧在此烧香礼佛,仰视有高出云表之概,随处都能见到它的姿影。
“万园之园”圆明园里,松影圆笼,残荷待雪,山坡丛树,明暗交织,色泽苍润得就像泼墨的图画,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圆明园硕果仅存的断垣残壁西洋楼全部景观占地80亩,大约占圆明园总面积的1.5%,是中国首次仿建的一座欧式园林,建筑材料多用汉白玉石,石面精雕细刻、屋顶覆琉璃瓦,这种中西合璧的园林艺术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西洋楼景区的主景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特。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颇具殊趣,是中西方文化的精髓。人工喷泉的设计施工,由传教士法国人蒋友仁负责,利用数学原理设计了蔚为壮观的圆明园人工喷泉。
“谐奇趣”是第一座欧式水法(喷泉)大殿,是为皇帝演奏中西乐器之处。楼南有一大型海棠式喷水池,池内设有铜羊、铜鸭和西洋翻尾石鱼等组成的喷泉,楼北也有一座小型菊花式喷泉池。“大水法”建筑造形为石龛式,酷似门洞。下边有一大型狮子头喷水,形成七层水帘。前下方为椭圆菊花式喷水池,池中心有一只铜梅花鹿,从鹿角喷水八道;两佣有十只铜狗,从口中喷出水柱,直射鹿身,溅起层层浪花。俗称“猎狗逐鹿”。“海晏堂”,取意“河清海晏,国泰民安”,建筑群的精华——十二生肖铜雕(圆明园兽首铜像),每昼夜十二个时辰,由十二生肖依次轮流喷水,正午时,十二铜像口中同时喷射泉水。“观水法”是放置皇帝宝座的台基和石屏风。
“远瀛观”殿内画有大量西洋人物及风景通景画,在乾隆时曾一度为容妃(香妃)寝宫,乾隆皇帝为博得容妃的欢心,特意按容妃的身材承做了西洋式镀金铜床、西洋浴缸等西洋家具。远瀛观内还到处摆放有西洋玩具及金银、珐琅质地的艺术珍品,连法国国王所赠的土耳其挂毯及英王乔治三世送给乾隆皇帝的一架天文仪器——天体运行仪也陈设在殿内。“方外观”为一座清真寺,是乾隆的爱妃(即容妃,也称香妃)做礼拜的地方。可见乾隆对容妃(香妃)当真是宠爱有加。“养雀笼”遗址罩着玻璃下面一个一个土坑看起来正在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养雀笼”实为一座西洋门,笼养孔雀等鸟类。“线法山”是一座人工堆成8米的小山,山四面修建五尺宽的盘山道蜿蜒而到山顶,当年乾隆皇帝喜骑马顺山道盘旋上山,此路又迂回曲折总给人一种半天也走不到头的感觉,所以当时俗称“转马台”。“万花阵”仿照欧洲的迷宫而建的花园,用四尺高的雕花砖墙,中间是一座白色西洋凉亭。盛时,每当中秋之夜,清帝坐在阵中心的中式凉亭里,宫女们手持黄色彩绸扎成的莲花灯,寻径飞跑,先到者便可领到皇帝的赏物。虽然从入口到中心亭的距离看起来很近,却非常容易走进死胡同,小时候和爸爸来的时候,天色渐晚漆黑,就是一层墙一层墙爬出来的,现在依然记得那情景,“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颐和园和圆明园两座皇家园林,历经英法联军的焚烧,八国联军的破坏,军阀混战的蹂躏,历经经百年沧桑,颐和园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圆明园的每一根柱子,每一级台阶都可讲述自己的故事,任何人都应铭记对自己民族有重要影响的历史、时间、人物、事件,否则就是对自己民族的背叛……现在很多人在热议要不要修复圆明园,人们要叩拜的是历史艰辛、满脸皱纹的老祖母,听老祖母娓娓道来那段被外国列强欺凌的屈辱往事,在原址上重修圆明园的话,就是破坏文物,而且会把圆明园纪念国耻,教育人民的功效就会打折扣了……
老北京内城的九座城门,现在仅存一座正阳门,又称“国门”,专供皇上走“龙车”的门。清朝时期称大清门,北京人俗称其为“前门”。崇文门,是走酒车的门,又是收税的地方,凡是过往商人都要在这交税。宣武门,民间又称宣武门为“死门”广为人知的刑场菜市口,就在宣武门外。朝阳门,专走粮车,朝阳门附近有很多粮仓,都是用来贮存这些粮食的。阜成门,与朝阳门东西两方遥遥相对,专走煤车。当时北京西面的门头沟一带盛产煤炭,煤要进北京,阜城门是最近的。东直门,元代称崇仁门。东直门又被称为“走百姓车”,据说是内城九门中最穷困的一个门。最早的东直门大街上有一百五十多家店铺,柴米油盐酱醋茶,但凡是老百姓生活所需的,在这里都能买得到。西直门,专走水车。据说清朝的皇帝不喜北京城的水,饮用水要从外地优质水源玉泉山运送进宫内。而水进宫之前,就要从西直门进入北京城内。安定门,也叫“生门”,有丰裕之意,皇帝从此门去地坛祈祷丰年。不过,有一种说法说其实安定门走的是粪车,因为附近是北京场的粪场,而称其为兵马回城只是为了更加文雅一些。德胜门,元代称为健德门,预祝得胜回朝的意思,专走兵车。那时北方多战事,故出兵打仗,一般走德胜门,也取“得胜”回朝之意。现在德胜门箭楼,为北京现在仅存一座城门。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
华表是一种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形式,属于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相传华表是部落时代的一种图腾标志,古称桓表,以一种望柱的形式出现,富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散发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相传尧时立木牌于交通要道,供人书写谏言,针砭时弊。远古的华表皆为木制,东汉时期开始使用石柱作华表,华表的作用已经消失了,成为竖立在宫殿、桥梁、陵墓等前的大柱。华表通常由汉白玉雕成,华表的底座通常呈方形,是莲花座或须弥座,上面雕刻有龙的图案,蟠龙柱上雕刻一只蟠龙盘于柱上,并饰有流云纹;上端横插一云板,称为诽谤木;石柱顶上有一承露盘,呈圆形,因此对应天圆地方,上面的蹲兽为传说中的神兽朝天吼,或称为望天犼。途径故宫无票不能入内,远远望见故宫城墙四角上的结构奇异、和谐美观的角楼。它那高耸的三层重檐,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屋顶,巧夺天工的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
中国古建筑屋顶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盝顶等。其中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又分为单檐(一个屋檐)和重檐(两个或两个以上屋檐)两种,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可衍生出卷棚顶。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其等级大小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等,十字脊背顶两个歇山顶呈十字相交而成。目前留存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十字脊建筑是北京故宫的角楼。
溜达在前门大街的大栅栏,凑巧经过一间“老舍茶馆”,想起今年是老舍诞辰120周年,老舍笔下的北京城,并没有红墙绿瓦,也没有伟岸壮阔的城墙,有的只是拐不完的破胡同和快要塌了的老房子。虽然过着艰苦日子,却是有滋有味儿的生活。简陋、原始,却是充满快乐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北京,在老舍先生的小说里,在话剧里,在图画中,也在每一个北京人的记忆里。在北京的冬天,一眼望出去,有锦绣华贵也有萧瑟贫寒的景象,北京是大地方,从前是辇毂所在,后来也是首善之区,但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地方。
在崇文门路口的李先生牛肉面,几个蹦蹦跳跳、活泼可爱、花容月貌的女孩,大概是七八岁模样,边刷碗、端盘子兼付账,忙得不亦乐乎,有说有笑,从她们脸上看不出一丝烦忧,十指尖如笋,腕似白莲藕,怎么看都不觉得该是在这寒冷冬天,泡在冰水里洗完的手,席间交谈得知她们来自河北邯郸,一月三千块在北京只够饱腹,包括春节全年无休,明天连轴转工作,只能去洗手间歇息一下,但是却不会烦,透过玻璃窗看看每天穿梭的街景,听着音乐,她们起舞,并肩忙碌,互相开着玩笑,是乐趣也是享受。患难是最实际的,无可幸免的;但是,一个人想活下去,就不能不去设法在患难中找缝子,逃了出去——尽人事,听天命。总之生在这个年月,一个人须时时勇敢的去面对那危险的,而小心提防那“最”危险的事。你须把细心放在大胆里,去且战且走。你须把受委屈当作生活,而从委屈中咂摸出一点甜味来,好使你还肯活下去。
现在的我们看过去人生活的北京只能羡慕,过去人看我们现在生活的北京总是叹息,每一个生活在北京的人为什么这么爱怀旧?不管是80岁,还是90后的孩子。冬天的风吹的裹紧了自己前行都像负重,加快了脚步,只为少受一些寒凉。果然,枯黄的树叶没有禁受住寒风的摧残,散落了一地,踩上去它们都会咯吱咯吱得响。树抛弃了树叶,树叶也抛弃了树,让她们单薄的树枝独自感受寒风的鞭打。不过也还好,想着每天都会有人来结束它们的受苦,心里便觉到一丝慰藉。就算世界满是荒芜,总有人来给你温暖与热情。当希望成就失望,当梦想成全幻想,迷雾的前方,我只能伴着冬风大步向前走。
由于北京“故宫过大年”的火爆宣传,门票在过年前就早早售罄,好不容易找寻到恭王府门前却因维修关门三个月,不过人生总有缺憾,不可能事事完满,总要学会舍弃,“乘兴而至,兴尽而返”,何必非得强求,何况强求不来徒增烦恼罢了…… 未进恭王府门临时改变行程,前往北海公园,从厂桥西路下车的地方是一大片老北京胡同和四合院,路上小小的路标指向宋庆龄故居,超前移步快到北海公园是郭沫若故居,小时候喜欢过他的诗集《女神》及戏剧《屈原》、《王昭君》,翻译了《浮士德》,安阳殷墟甲骨文也是他保护发掘研究的,作为文化名人,可谓样样精通,作为父亲、丈夫却处处不合格,风流成性、抛妻弃子、喊革命口号又自以为诗,还特别偏好“倒斗”扒拉扒拉北京的皇帝王公的墓……据说他现居住地是乾隆的御马场,想想倒觉得可笑而讽刺……
道德交替的时代都会出现两种人。“巧者”会利用新规则的权利逃避旧规则的义务,利用旧规则的权利逃避新规则的义务。“拙者”则会放弃新旧规则的权利,承担双重义务。郭沫若就是前者的典范,胡适则是后者的典范。一般人在公共生活当中容易作伪,在私生活当中容易暴露自我。泛滥非常适合形容郭沫若,在他的文字当中表现得很清楚。他的敏感阈值太低,好奇心太重,总是浅尝辄止,见异思迁。他所有的作品都像刚刚发现的伟人中学时代练习本,似乎处处流露将来必成大器的闪光点,然而接下来没有下文了,因为作者已经转向另一方面,然后又是刚刚冒出天才的苗头就见异思迁……
那些胡同里 ,多的是热闹,少的是冷漠。一句“吃了吗您呐~”足以凸显出老北京人的热情。两边的树上还长着几片稀稀落落的枯叶。不过公园里还开着几株梅花,倒也算是陪衬。往里走进北海公园那片胡同就更加热闹了。不必说卖冰糖葫户等各种小吃,拉黄包车的买卖的吆喝声。一群熊孩子。冻得通红的小手里攥着冰糖葫芦,嘴里含着驴打滚儿,软糯的感觉,怕是让小大人们不稀得嚼是的。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的是北海的波浪。”北海公园,辽、金、元、明、清五个封建王朝的皇家“禁苑”,已有上千年历史。沿着恭王府胡同走到头到了北海公园的后门,隐隐觉得又是一个挨冻的上午,一场场风刮的脸生疼,渐行渐远,北海水边,晨光交宣,风吹波动,金光万点,晃得人睜不开眼,城郊四野,不雪而白,碧空无痕,彩霞不染而红,无垠的湖面向阳的部分已经开化,见到了些流水的影子,层层叠叠的水与冰的交界处许多鸳鸯晒着太阳,把头钻在肚子下,舒服的眯起眼,忽然想起“春江水暖鸭先知”和“沙暖睡鸳鸯”来了,冬天的北海比想象中多了几分春意。遍地是推着婴儿车的父母,晨练散步的老人,北京人的日子过得安逸,松泛,在这冬季是最让人能感受得到的。
元代以琼华岛为中心规划了大都城,将山命名为“万寿山”,湖命名为“太液池”。同时还在太液池的东岸修建了大内皇宫,在西岸建造了隆福宫和兴圣宫,构成一座巨大的宫苑——“上苑”。马可波罗于来到中国前后共 17年,回到意大利后写下了震惊世界的《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游记》记述:在大都市场上做生意的不但有中国境内南北的豪商巨贾,而且还有远自中亚、南亚的商人,“凡世界上最为稀奇珍贵的东西,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特别是印度的商品,如宝石、珍珠、药材和香料”。“根据登记表明,用马车和驮马载运生丝到京城的,每日不下一千辆次……新都的中央,耸立着一座高楼,上面悬着一口大钟,每夜鸣钟报时。第三次钟响后,任何人都不得在街上行走。除非遇有紧急事务,如孕妇分娩或有人生病,非出外请医生不可者可以例外。但是,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外出的人必须提灯……夜间,有三四十人一队的巡逻兵,在街头不断巡逻,随时查看有没有人在宵禁时间——即第三次钟响后——离家外出。被查获者立即逮捕监禁全城的设计都用直线规划。大体上,所有街道全是笔直走向,直达城根。一个人若登城站在城门上,朝正前方远望,便可看见对面城墙的城门。城内公共街道两侧,有各种各样的商店和货摊……整个城市按四方形布置,如同一块棋盘。”
白塔山亦称琼华岛、琼岛,是金代从汴梁(今开封)运大量太湖石堆叠而成的。山顶正中为白塔,依山势建有永安寺建筑群。山东麓林木成荫,怪石嶙峋,崖洞深邃。白塔与山门、石牌坊至智珠殿、见春亭等一组建筑、风景融合在一起,构成了燕京八景之一的“琼岛春阴”。这些太湖石不仅极具观赏性,更蕴藏着许多的故事,而这些太湖石又被人们称作“艮岳石”、“折粮石”、“北宋亡国石”。北宋末期,宋徽宗赵佶便是其中之一,赵佶酷爱奇石,在东京(今河南开封)建“寿山艮岳”,集天下奇石。然而好景不长, “花石纲”使得东南地区数省及运河两岸人民深受其害,以方腊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大肆讨伐北宋政府,爆发了靖康之变,北宋灭亡,赵佶因石误国,因石亡国,而这些艮岳奇石,艮岳的太湖石沦为战利品所以称作“北宋亡国石”,来自艮岳所以称为“艮岳石”,“折粮石”也与金世宗修建北海大宁宫有关,金世宗人从汴梁“艮岳”千里迢迢往北京运石头,贫困百姓为生计所迫不得不从事这项繁重的劳动,而金代规定从事运石劳役的可顶替赋税,由官方按照石块的大小折算粮赋,这就是“折粮石”的由来。团城位于北海南门外西侧,元代在其上增建仪天殿,团城有三宝“玉瓮”、“白玉佛”、“遮荫侯”和“白皮将军”。我国现存最大的玉器就是团城玉瓮,相传是元世祖忽必烈用来盛酒宴请文武大臣的器具,这些能工巧匠利用玉石的自然凹凸和深浅的斑纹而在外壁上雕刻出鱼兽腾云驾雾般出没于波涛之中的生动形象。昔有古松三株,枝干槎枒,形状偃蹇如龙,奋爪挐空,突兀天表,金元旧物,树龄八百年,乾隆封其为“遮荫候”和“白皮将军”。
元大都,开了北京作为大一统王朝首都的先河,如今元元大都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世事无常,物是人非,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人生成败不在一时一地,曾经辉煌一时、轰动世界的元大都最后到底不如默默无言的太湖石,历经了疮痕累累最后依然屹立在琼华岛上,他们承受了一切屈辱与战乱,看惯了无数的鼓角争鸣、纷纷扰扰、是是非非……
北海九龙壁是中国现存三座九龙壁中最有特色的一座皇家龙壁,建于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全部用彩色琉璃砖砌成,壁的两面各有九条戏珠于波涛云际之间的五彩蟠龙,升降各异,造型生动,互不雷同,故而名为九龙壁。九龙壁原是为了镇慑火灾和辟除邪祟,在大圆镜智宝殿及其配套建筑前建的一座影壁。其实北海九龙壁,不止9条哦,总共365条,每当正午阳光掠过,光影纵横、龙腾海上,九条龙就仿佛动起来一样,栩栩如生。其实这是山寨版的九龙壁,真正的九龙壁位于山西大同,建于明代洪武末年,是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代王朱桂府前的照壁。为了民族和睦,顺治帝根据西藏喇嘛恼木汗的请求,在广寒殿的废址上建藏式白塔,在塔前建“白塔寺”。因为岛上建起了喇嘛佛塔,山名也就改称为“白塔山”了。进到永安古寺内,一路来到塔下,只见它身洁白而精细,唯美而端庄,雕刻精美,金光灿灿,气势恢弘。
从故宫到中国美术馆途经五四大街,北京新文化纪念馆就坐落在路边,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近代建筑,原为北京大学第一院,全楼以红砖红瓦建成,故称“北大红楼”。北大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陆续到北大执教。青年毛泽东也曾在红楼一层图书馆工作。
美在河山——中国美术馆藏风景题材作品展(1949—2018),耳熟能详、赫赫有名的陆俨少、齐白石、李可染、傅抱石、黄宾虹、刘海粟、关山月、黄秋园、贺天健、王雪涛、白雪石等的意境高远、技艺精湛的画作,一方面展示祖国大好河山壮美的自然风光,另一方面展现中国艺术家丰富的心灵风景,去往楼上文明互鉴——版画语境中的世界图像,日本浮世绘闻名于世的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里作者)、歌川广重等历经三百余年,影响深及欧亚各地,十九世纪欧洲从古典主义到印象主义诸流派大师也无不受到此种画风的启发,因此,浮世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顶楼的藏宝阁藏有齐白石的螃蟹和徐悲鸿的奔马,栩栩如生、美不胜收……
比之二十年前的北京,少了可触碰的亲近感,现在很多“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景点,拉起了好多栅栏和绳索,增设了是警卫与警犬。另外就是觉得少了点点“北京味”,六岁时饿了几天,唯一一顿饱腹简单的那口烧茄子和鸡蛋汤,平常百姓人家专灶,如今还依稀记得夫妻俩的模样都亲切友好,如今的大鱼大肉、钟鼓馔玉却多是“外地厨子北京做”,还有就是宽阔平坦的街道与高耸摩天的随处可见的高楼与高架桥,都觉得少了亲近感,北京以前像是穿着绵长袍蹲坐在门口的“邻家大叔”,带着胡茬子和顺口的京腔,如今像是绣楼里“头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
颐和园的柳影、西山的佛光、圆明园的残垣、白塔的矗立、永安寺的钟声……在尚未被游人品得够的时候,就都被冬风吹跑了,吹得无影无踪,不留一丝痕迹。 “春梦了无痕”,北京的冬天也是无痕的。但不会让人内心有所缺憾。北京的冬景,其实最美的并不是自然景,而是关于“情”字的景,北京的冬天,很浪漫,很唯美,我会记住北京的每一个冬天,还有站在后海旁冬日暖阳中的你……当爱已成记忆,这个冬季会深深地印在心里,想抹去却永远也擦不尽那一片热络的季节,那片温馨,那片惬意,那个你……
走了很远的路,蜿蜒曲折,靠导航在去往北京的途中,寻着姨妈的口述,大老远瞧见村口的老支书,第一家便找到了姥爷远在保定(现今毗邻雄安新区)的老家,当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那家人拿出老照片、翻找家谱,并找寻了祖坟,热情而又陌生,讲着过去的往事,姥爷离家后为数不多的回家两次带着姨妈,聊起去郑州找姥爷,寄出而迭失的信,谈起抗美援朝慰问演出,面前的老人时不时热泪连连,想起一句话“远亲不如近邻”,最后“家人们”纷纷围住我们,热情款待非拉我们留下吃团圆饭,只觉得不知道如何是好……
回来路上途径仅容一人的两旁遮阴连枝的老槐树看起来有好几十年头,想象姥爷一个人孤身背起行囊做了这么远的路,从一穷二白一步步打拼的艰辛,该是也受尽了白眼和委屈,打不垮就继续迎难而上,为了一家人做自己力所能力的努力,无论什么出境始终做个正直善良的人,正像那些抗美援朝是中国军人留给对手的永久疼痛,这种疼痛,是做为军人,面对远比自己在要强大得多的对手时的恼怒、无奈和绝望,是坚持到最后,意志力的惨胜……
弘一大师在一位老友家用餐时,只要了一碟萝卜、一碗大米饭、一杯白开水。老友过意不去,便笑问:你不嫌腌萝卜咸,白开水淡?弘一大师回答:咸有咸的味,淡有淡味道。闲淡两由之,想得开就能释怀,想不开则会自囚。生活有苦有甜,才叫完整;日子有阴有晴,才叫自然;联系时有时无,才叫珍贵……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如能遗弃一部分的世界,使可以无惊无扰地享受着整个世界。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我们每个人都是苍茫世海里的一粒沙,把仓促而短暂的生命过得称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