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泻之,不足补之"是中医重要的治症原则之一。
何为有余何为不足?
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
-《内经·调经论》
中医认为: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神、气、血、形、志是五臟行之于外的通道,五臟通过经脉相连,一旦其间的气血不和,百病便因之而生。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虚实之始即有余和不足,神、气、血、形、志各有余,有不足。
有余和不足的症状
·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气有余则喘欬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支不用。
·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
—《内经·调经论》
人的神太过时会笑不止;若神不足,则徒伤悲。
气有余时会使人喘咳且气向上冲;气不足时呼吸无力且呼吸变浅。
血有余时肝气郁结呈易怒状;血不足则肝虚,皆因肾不足造成,故易生恐惧。
形有余之人腹部胀满,小便不顺畅;形不足时手脚活动受限。
志有余之人腹部胀满兼有下痢;志不足则手足冷。
中医认为:气先行六寸,血跟随气行。以上十种情况,均为病之初,"气血未并",气血尚平稳流畅,无停滞现象,最多出现一些微症,分别对应五余五不足,如:皮肤有寒冷感(神)、皮肤稍微异常(气)、有瘀血(血)、肌肉蠕动(形)、关节颤动(志)。
病之初症是身体发出的第一个信号,若能接收到,微微补泻即可。若置若罔闻,将发展为"气血并",也就是气血停滞导致不和,从而出现虚实,病往身体里面又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