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越过,人越变得“低调”。人生越活,身边可联系的人却越来越少。曾视为知己的人如今只剩下“一条白线”,曾山盟海誓的诺言如今只剩下聊天记录。
微信朋友圈有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可以设置朋友查看的范围。在当下的生活,“三天可见”成了大多人的首要选择。
很多时候,有人宁愿选择“三天可见”,也不选择“一个月可见”,有人宁愿选择一条白线,也不选择“三天可见”。
所以,“三天可见”成了成年人与世界的分隔线,也成了成年人对朋友与世界最大的信任和尊重。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几年前,还满心欢喜地向朋友展示,几年后,我成了缩在壳里的蜗牛。不是人心难测,人心从来就没有真实过,只是见多了,就变了。”
有些人不是不愿意展现自己的生活,而是觉得过分展现,身边的人会说我们“矫情”,甚至有些“见不得我们好”的人还会嫉妒我们,打起心中的“小算盘”。
成年人的世界和小孩子的世界,最大的不同也许不是明面上的年纪外貌,而是内心对人与人关系以及人性的认识。
三天可见——最大的尊重
有句话说得特别好:“当浑浊成为一种常态,清白就成了一种罪。”
身边的朋友同事,设置“全部可见”的人成了国宝级的大熊猫,多数人都在“三天可见”的范围处徘徊。
有人曾做了一个设想:“如果未来你可以自由设置可见的期限,你认为你会设置几天?不过,在我看来,没人会设置超过一天的。”
当回望曾走过的曲折路途,那些绊倒大多人的坑,其实不是别人给我们设置的,而是自己给自己挖的。
年轻的时候,总认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做成了一件事,哪怕今天吃了几顿饭都在朋友圈一一说明,就像做报告一样。
过了几年后,我们发现错了,那些曾经展现的“日子”,现在看起来会觉得很“幼稚”,所以大多人都给这段时光一个浪漫的名称——青春。
与其说是青春,不如说是一段“试验期”。这段期限让许多人懂得,你过多的展示其实“百害而无一利”,你所认为的“成就”,其实会拉来很多仇恨。
最后,我们都变了,变得冷漠,变得对外人的看法“不管不顾”。那个“三天可见”的按钮,其实是对身边的人最大的尊重。
这份尊重,是允许你知道我每天的生活心情,但却遮蔽了过往的时光。这不是怯弱自私,而是一种活在当下的原则。能展示,已经是最大的信任了。
三天可见——成年人的态度
设置“三天可见”,其实就是一种对待生活和自己的态度。不在乎外人的看法,不理会他人的心情,只过好自己。
这个社会,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大多人与人相处,做事的原则,都与外在的财富利益分不开。当你混得不错,有人就会羡慕你,向你讨要挣钱的法则。
如果你选择闭口不言,那些人就会中伤你,甚至给我们扣上一顶帽子——自私自利。
这种事,也许有人没遇到过,可大多人会有这样的经历。我们本是出于一种记录的态度去展现自己的生活,却被人谩骂。
这真的是“朋友圈”吗?真的没有成为修罗场吗?说我们自私自利的人,我不知道他们有什么大的贡献,我只知道,不过是求而不得的小人嘴脸。
所以,当我们见识了这些小人嘴脸之后,当我们被一些事情伤害之后,那颗“三天可见”的心会更加坚定。
亦舒曾说:“成年人身上谁没有疤痕,有些你看得见,有些你看不见。”
所以,“三天可见”的选择,是一种历经磨难后的“劫后余生”,也是看尽人性善恶的领悟,更是“低调做人”的态度。
三天可见——对自己负责
成年人最好的状态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学会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微信的“三天可见”总的来说就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这个“三天可见”不仅体现在朋友圈上,更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
每天工作后,每次做完一个单子后,每次领完工资后,我们没有像过往那样到处“诉说”,而是学会了沉默。
有些事情,别说“三天”的展示了,很多时候,我们宁愿憋在心底也不愿在嘴边一直叨叨不停。
因为人与人最难防的就是人心,你不知道无形的刀子何时刺来,也不知道虚假的情谊何时产生,与其防着,不如装“低调”。
这个社会总是以“城府”深不深去评论一个人,可却没人思考,“城府”对于某些人来说也许是偷蒙拐骗的伪装,但对于大多人而言,其实是一种对真实自己的隐瞒。
这样的隐瞒并没有“伤害”和“虚伪”的意图,只是学会尊重自己,尊重这个繁杂的世界。说俗点,不过是我不曾炫耀我的日子,你也别来打我的主意。
“三天可见”就是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我们不想被他人一眼看穿,唯有增加一层外衣去保护自己,而这层外衣,就是一种“低调”式的隐藏。
成年人的世界哪有“三天可见”可言,大多人的生活,只对自己负责。那些所谓的人与事,我会对你有所尊重,但请你也别有所企图。仅此,各自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