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贾宋街的年味儿
文/徐志海
过了腊八就是年。家乡豫西南小镇,贾宋街过年的气息高涨起来了。
东街西街首尾呼应张灯结彩,华鑫华星人声鼎沸相得益彰。鞋帽、文化两大市场,灯笼高高挂起神采飞扬。
街边叫卖,声声不绝。红薯摊前的刘大爷热心暖阳,烤甘蔗的刘大婶亲切祥和。老马家的羊肉包子美味可口,秉承三十年来的老面传统技术,馅心用鲜羊肉白萝卜剁碎包制而成。热气腾腾的蒸笼层层叠叠,溢出的水雾犹如严陵河里的泉水叮咚。酸溜溜的酱水面香气扑鼻,贾宋街卫生院斜对面老张家的最好吃。地道的烩面汤鲜味美,二十块钱的马三羊肉烩面当仁不让。张飞米线最接地气,羊血面旮瘩让人难忘,西街胡辣汤、四高炒拉条便宜实惠经济不贵。
卫生院门口卖瓜子的老李,早上凌晨三点多就来到那里摆摊了。卖水果的刘小妮,是我同学的表姐。关系虽说有点远,但是我去买水果,总能仰仗我同学的关系多送我半斤。刘小妮本就一“水果西施”,太会攀关系卖东西了。年关了都在办年货,会来事的人八面玲珑。她每天都忙的不亦乐乎,惬意的笑容总是挂在嘴角。
街东婚庆一条街上,一排排崭新的对联字画大红大紫,一对对日用洗漱用品栉比鳞次。热闹非凡的年味浓浓,此起彼伏的噪杂声不绝于耳。春节的气息随着生意兴隆接踵而至,看到这些不免让人垂涎三尺又赞叹不已。
上午我在街上吃了一碗肉丝窝子面。老板热情周到。我问他,这几天都能营业到几点。他说这几天生意好,异地返乡的走亲串邻的,各行各业被牵动起来。起早贪黑为了儿女,虽说劳累些但很快乐。
小时候过年,总爱比谁的压岁钱多谁的压岁钱新。从最初的五毛钱到现在的百元纸币,仿佛年味或多或少粘合着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以前杀猪宰羊迎新春,现在是绿意盎然过大年。国家富裕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这年味自然而然的就高涨起来了。
年味和绿色也粘上了边。知识水平的提升与健康饮食方面的高要求,已注入到绿色的年味之中。现在大城市小县城都已经不放烟花爆竹了,但是这些并不影响过年的气息。大街小巷多了一些捏糖人的编草花的手工艺人。剪纸的徐有强三十多岁,剪的一首好纸。大红的喜字与精巧细致的山山水水,相映成趣。街北头的李老憨正坐在板凳上翘着二郎腿拉着《二泉映月》,今年他在儿子的撮合下组建了一个二胡乐队,还时不时的招收入门弟子。
在以前这几天老一辈的在家忙着备年货,现在老一辈早已摆脱了年忙时的羁绊,潇洒而又趣味起来。
西街鸡蛋行成群结队的商贩们,衣着光鲜姿态昂扬聚集在火星爷庙下摆着地摊。赶集的人们脚尖挨着脚跟你挤我扛,电动车小轿车都是挨着筐子、簸萁、排子(高粱杆子做成的锅盖)、篦子、木梳等琳琅满目的农用家具龟行。百货一元店张姓家门店,伸张出来诸多锅碗瓢勺等家常日用品。显眼之极同时也是火爆之极。财神像、火纸、香表等年俗用品挨着卖鸡蛋的商贩们。
蛋类品种很多,颜色不一。游人如织、吆喝不断,三块三块、六元六元喽。小孩拳头红壳状的是鸡蛋,白皮发阴的是鸭蛋,椭圆如锥的是鹅蛋,乌绿发青的是乌鸡蛋。皮蛋毛蛋松花蛋还有鹌鹑蛋,都是个头不一精品包装。满满的一大筐或者是满满的一纸箱。供人观赏的,也有供人挑选的。
顺着鸡蛋行往南走500米,街边十字路口正中间有一个登高阶梯。上面有一火星亭,一风水台。供奉着红红火火的“火财神”,街上人称“火星爷”庙。来年祈求风调雨顺、升官发财、求职加薪的商贾达人最是络绎不绝。有时前来上香膜拜的,也有求平安、婚姻二符的。我想,小镇人们都是希望生活上能够有一个好的前程好的归宿。
走在载满浓浓年味的大街上,心中悠然升起对家乡的思念!年味变了,但是思乡的心没有变。变的只是,物质和环境、思维与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