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吃榆钱的季节了,满树的榆钱浓密的挤在枝头上。挤得榆树叶没了地方!展示着春天的慷慨!现在的榆钱不过是人们吃腻了鱼肉后的一个调剂小吃,但在从前却是人们得以充饥的新粮食。记得小时候,家里人口多,春天又是青黄不接的季节,每当榆钱下来的时候,我们这样的小尕子都会爬上高高的榆树,腰里系根长绳,另一种头拴着一个筐,小心的擼下榆钱,不砍树枝,擼了满满的一筐,然后缀下树去,早有下面的老奶奶们解开绳子又系上另外一只筐子,又擼满一筐,看着树上的榆钱少了就又换了一棵树,直到老奶奶们说够了才下来。然后在老奶奶们的一阵阵“有饭还得给小子吃”的夸奖声中拎着筐回家了。
到家把榆钱交给妈妈,奶奶和妈妈及姑姑认真挑选出里面的小树枝或小虫子,然后清洗干净,放在大盆里,不用放水,然后撒上一些玉米面和压碎的盐(早先农村没有精盐,只有大粒盐。)拌匀,然后平铺在大锅的上边,锅底部放一些水,盖锅烧火,十分钟左右榆钱的清香味就飘满了屋子,我们着急的围在锅边等着妈妈用铁铲炝出来,然后顾不得烫手就拿起来往嘴里送,在大人们还没说完“慢点吃,別烫嘴”的声音里已经吃完了一块!童年的记忆中,饥饿是常态,只有这一刻是可以放开肚皮吃的!一时之间,口齿留芳,肚子圆滚。那种清香是常年吃陈年老米的现代人所感受不到的!吃过后去外面看到小伙伴们个个挺着圆滚的肚子,一改往日的奔跑,慢慢的走动着;各家的主妇拿着自家做的榆钱饽饽互相比较,互尝口味,其实我们小孩子是尝不出来区别的!
鲜榆钱只能保留几天,几天后就干巴脱落了,随着春风刮的到处都是,有心的老奶奶们用笤帚扫起来,收到袋子里,更多的是被刮到山上,沟渠里,河滩上,当来年春雨绵绵的时候它们又将发芽长大,成为一棵新的榆树,又会枝繁叶茂,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