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我梳洗完毕,换衣服准备出门。
踩着凳子玩水玩得正嗨的草莓突然爬下凳子,朝我走来,一边走一边请求:“妈妈抱抱,妈妈抱抱。”
我知道她不想让我走,我就问了出来:“宝宝不舍得妈妈走是吗?宝宝不想让妈妈上班是吗?宝宝想让妈妈陪你是吗?”她说:“嗯”,一边往我身上爬。
我抱起来,她趴我肩头说:“妈妈,我要喝奶粉。”
一般情况下她早晨只喝一次奶粉,今天早晨刚喝完,又要奶粉喝不大对劲。
我问她:“宝宝,你是真的想喝奶粉,还是想让妈妈给你冲奶粉,这样妈妈就可以在家里多陪你一会儿?”
她说:“多陪我一会儿。”
“好吧,妈妈知道了,你是想妈妈在家多待会儿,不是真的想喝奶粉,是吗?”
“是”她趴我肩膀上点头。
我们家的沟通习惯是,习惯隐藏,比如这种情况下,心里知道孩子的真实想法,也是绝对不敢问出来的。因为担心一旦说出来就成了真的,孩子就真的不让妈妈走。
(其实,这只是一种担心,因为担心,所以不敢说出来,孩子的内心没有被关注,被看见,所以孩子越发粘人,就不让妈妈上班。
武志红说,看见就是爱。)
随着我学习的越来越深入,我了解到,所有想法都要让它见阳光,说出来,孩子内心深处的情绪就被看见了,然后就转化了。
所以,每次我真的快要走的时候,她就赶紧跑沙发上板板正正坐好,跟我飞吻,说拜拜,小手挥的像随风飘扬的旗子。
好像板板正正坐在沙发上跟妈妈拜拜已经成了一个仪式。
我把我这个观察实践总结叫做学习洞察孩子的内心,如果你掌握了就可以轻松搞定小孩。
把大象关进冰箱,统共分三步,咱们搞定小孩,统共分四步(请联想宋丹丹老师的语气):
1、感受孩子的感受。参考我上面的实例,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谈一点误区,不仅是孩子在粘人不听话的时候要去感受孩子的内心,在孩子开心,兴奋,喜悦的时候同样要去感受她的内心,和她共鸣,帮她表达。“哇,宝宝完成了,好开心啊!妈妈也好开心!”“咱们赢了游戏,宝宝好兴奋呀!妈妈也是!咱俩一样!”
如果只是在孩子情绪不好时关注孩子的内心,那么孩子为了再次体验这种被关注被看见的感觉(看见就是爱)她会不自觉的更频繁的情绪不好,最终内化成一生的人格特质。
所以,在孩子开心的时候要认同,情绪不好的时候也认同,两者要旗鼓相当,孩子才不会走偏。
2、接受孩子的感受,哪怕它多么不合理,你接受、允许孩子可以有不合理的想法。
当然,要包容孩子不合理的想法,大人先要包容自己不合理的想法,允许自己天马行空,也允许自己悲伤压抑。先接纳自己才能接纳孩子。
学习接纳自己的方法就是多看书――心理学的书。
3、帮孩子说出来。帮孩子说出来,一是孩子被看见了,感觉到被爱了。二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认识自己的情绪,从小养成向内觉察的思维习惯。三她也会学着这样去观察和感受别人的感受,拥有这样特质的人将来上学还是走向社会都是无往不利的。
4、你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
接纳,允许孩子不合理,并不代表大人就是错了,也不代表要按孩子的来。
借用一句经典名言:“虽然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然后你会发现,孩子最后也会很开心的去支持你。
熟悉心理学的朋友们会发现,其实上述描写也就是“温柔的坚定――不含敌意的坚决”的实际应用。
当孩子的内心被看见了,感觉到被爱了,孩子的情绪就转化了。她也接受到家长的底线,也就是规则,有规则孩子心里才有底。如果探不到底,她反而会慌,就会一直探。
祝愿每个家长都学会如何搞定小孩,也祝愿每个小孩都有被爱照亮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