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最近在简书上开始练习记录生活的点滴感悟,我发现生活也正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细微变化。
首先,对于司空见惯的琐碎日常开始引起了我的注意。比如,每天早上我都会到菜市场买菜,总是会固定到一家中年夫妻的摊点去买鱼,之前买完鱼等杀鱼的时候,我常常感到无所事事。现在,我会开始观察那老板操刀杀鱼的娴熟手法,这让我感觉十分新鲜有趣,而且对付不同的鱼他还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更生动的是,那老板还会边工作边介绍,言语风趣幽默,常常惹得一旁的顾客和忙着剥虾壳的老板娘咯咯直笑,简直比网红直播还带劲。而且,我还细心地观察到了,卖鱼虽然是件累人的“脏活”,因为刮鱼鳞、去鱼肚、杀鱼等难免搞得一身腥,但那位老板总是身着笔直的带红色细条或蓝条的干净白衬衫,从不沾污,可谓是功夫了得。而隔壁的那位卖肉小哥也总生意兴隆,原来也是事出有因。有一次在等杀鱼时,有个约模十岁的小女孩拿着五块钱来买猪肝,那卖肉的小哥说,“你还是不要买太多了,就买两块钱差不多,要不回去你奶奶会怪你买多了。”“对啊!上次我奶奶就怪我买太多了。谢谢叔叔!”小女孩开心得蹦蹦跳跳地跑了。看完这一幕我会心地笑了,因为懂得为客户着想的好老板运气都不会差,以后他肯定会有更多的回头客的。
就因为开始写作,我便开始了对生活留心,而生活也越发变得生动有趣,不再是约定俗成,按部就班地过日子了,而是变成了一种平实简单的美好。
再者,为了能更真实地写出自己的感受,也为了能给读者带来更好的体验,我开始了更为有效的读书。我重温过去读过的经典,并开始做摘抄,写读书笔记。不仅从中感受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还能穿越时空与伟人进行更深刻的思想交流,彷似造访多年不见的挚友;而且,在每一次的深入阅读时,我还能学习到了不同名家的写作方法,更好地“取百家之长,补己之短”。这一切在我开始写作之前是从没发生过的,因为那时读书对我而言,只是简单地寻求量变的最大化,以及与人争辩时的巧舌如簧。
古代曾子就“吾日三省吾身”,现在我也开始用写作来“日省吾身”。每晚休息前,我都会检视自己这一天的收获和做得不够的地方,再想好改进的方法以及第二天的计划。这样,我的生活变得更加自律,更为有效地利用好时间,而收获也日益增多,曾经的不可能也都一一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更有甚者,当周围的朋友知道我开始写作,并在看了我写的文章之后,纷纷让我帮忙辅导他们家孩子的作文,而我也乐而为之。毕竟“教学相长”,互助互赢,何乐不为呢?
就像著名的犹太学者本雅明说的,“写一篇好散文要经过三个台阶,一个是音乐的,这时它被构思;一个是建筑的,这时它被搭建起来;最后一个是纺织的,这时它被织成。”写作就是这样一种丰富而多元的创造活动,而作者就像是一位音乐家,一位建筑师,一位能工巧匠,为这个世界创造全所未见的作品。所以,只要拿起笔,我就可以成为不同往昔的更好的自己,而对于未来,更不需要担心,因为这也正如阿兰·罗布-格里耶所说:“作家,从定义上说,不知该走向何方,他写作是为了明白他为什么渴望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