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四五本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自控力》是唯一真正看进去的。之所以看这本书,是觉得生活中总在拖延,想要改善这种情况,可是看完书,我所获得的却不仅仅是关于拖延的知识。
1.当做喜欢的事情时,自控就会减少。
我们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自控就是强迫自己去做应该做的事情,而这件事情本身可能未必是我们想做的。比如每天记单词,不去想念一个人,专心工作,减少刷社交网站的时间,坚持锻炼等。所以我们每天逼着自己去做很多事,结果就是等到一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整个人都筋疲力尽,而且这种情况会周而复始的上演。
开始工作之后,尤其是从春节之后,我每天的状态就是累,那种你觉得自己什么也没做,却依然觉得累。每天规律的睡觉,吃饭,上班,但就是感觉累,总觉得休息不够的样子。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事实上我的工作本身是清闲的。看完《自控力》,突然意识到,之所以累是因为每天需要使用意志力的事情太多。每天强迫自己记单词,看TED,看书,跑步,工作不是自己喜欢的,但又不想浪费时间,所以时不时的要强迫自己专心工作,即使没有活,也努力学点东西。意志力频繁使用的结果就是总觉得累。
之前以为一个人的意志力是无限的,看完书意识到,意志力有限。需要自控的事情太多,一天的意志力耗尽就会疲乏。如何改善这种情况呢?
1.冥想,每天15min,增强自控力,最关键的是让人集中注意力;
2.减慢呼吸,感受呼吸的节奏,也是集中注意力的一种方法;
3.锻炼,每天5min的绿色锻炼,如在户外散步;
4.充足睡眠;
5.放松,除了呼吸,什么也不想的状态,就是发呆。上学的时候,班里有个学霸,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发呆,那个时候不能理解一个人怎么可以什么都不想的坐着发呆。可是发呆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放松。
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生活中需要自控的事情。最优途径就是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喜欢的事情,你会自主的去做,而无需靠意志力。
人的大脑就像肌肉,可以通过锻炼越来越灵活。
2.自我同情而非自我批评
当我有一天没有按计划完成事情,没有看书,没有锻炼,没有记单词或者浪费了一天时间没有好好上班的时候,晚上睡觉之前一定是在自我批评,甚至由自我批评升级为自我攻击,比如我的内心戏可能是这样的:为什么又没有完成?活该你这么没出息!活该什么也做不了!有时候自我攻击的过程会让自己想起以往不愉快的经历,进而开始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虐待。
一直没觉得这种自我批评有什么不对。可是如作者在书中介绍的,自我批评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它本身会消耗能量。更重要的是,在自我批评之后,更容易放纵自己,结果适得其反。所以我一次次的自我批评,自我攻击,却一次次的在重复不想犯的错误。
自我同情比自我批评更有效。承认自己是个平凡人,承认自己会有偷懒的时候,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在消极情绪来袭的那一刻,花一分钟的时间去感受这种情绪,感受那一刻身体的变化。
研究表明,面对同样自控失败的事情,那些自我同情的人比自我批评的人更容易在下一次的自控中成功。当自我批评的人还在沉溺于消极的情绪中时,自我同情的人已经开始去真正分析失败的原因。
设想一下,如果换成是你的朋友遭遇和你一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对待她?是批评还是安慰?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自己,像安抚朋友一样安慰自己,情绪也是需要安慰的。
3.消极情绪,不要试图压抑,而是去面对。
看完书,才发现平时有很多错误处理情绪的方式,因为这些错误,导致我们一再的无法和自己的精神,和自己的内在无法和平共处。
当面对压力的时候,很多人缓解压力的方法就是吃吃吃,逛街购物,看电影电视。事实却是这种缓解方式不仅无效还会给你带来新的压力,比如肥胖,信用卡账单的增加,以及空虚。有效缓解压力的方法并不是做一些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的事情,而是增加大脑中的改善情绪的物质,如血清素,催产素等。
有效缓解压力的方法是阅读,与人交谈,冥想,锻炼或参加体育活动,祈祷或参加宗教活动,阅读,听音乐,按摩,外出散步,与家人相处或做瑜伽等。
当我们失落,难受,不安等消极情绪出现的时候应该在怎么办呢?我习惯的方式就是压抑,做一些事情企图转移注意力。可事实却是你越提醒自己不去想这种情绪,你越是容易深陷其中,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讽刺性反弹”。正确的做法是如果这一刻有消极情绪,那就不要试图去压抑,而是去感受,任由大脑去想,但不要付诸行动,只是去想。心理医生在看到病人陷入悲伤时,通常不会刻意去做一些事情让病人转移此刻的悲伤,而是在一旁沉默。消极的情绪需要表达,这也是一种发泄的方式。
最后分享作者的一段话:“自控的关键是理解这些不同的自我,而不是从根本上改变自己。自控力最强的人不是从与自我的较量中获得自控,而是学会如何接受相互冲突的自我,并将这些自我融为一体。
如果说真的有自控力的秘诀,从科学的角度而言,只有一个,即集中注意力。当作出决定时,训练自己的大脑,让其意识到这一点,而不是让它自行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