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
李白(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重庆、湖北两省市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译文:
峨眉山上的天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倒映着月影静静流淌。
今夜乘船从清溪出发,直奔三峡。思念你却难相见,顺流而下已到渝州。
赏析: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是早期的一首咏月诗。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首句点明地点,季节,“峨眉山月”与“平羌江水”组成一幅宏阔的画卷,月影入江,江流影动,天地之遥,因“影”而近,仿佛这愁思已散入这波光粼粼的江水中。动静结合,诗人又将月的形状“半轮”与“秋”巧妙相连,月缺不圆,让人不觉心生淡淡愁思,而“秋”衬这半轮明月,秋也自带这愁了。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上半句抒事,写实,写明出发的时间,地点,及目的地,下半句抒情,思念你却又见不到,这样的思念一直相伴,如影随形,正如同峨眉山月“影入平羌”一样。
此诗共用五处地名,却又衔接得天衣无缝,自然而贴切。并成功塑造了峨眉山月这一空灵的艺术形象。恰似一根线,将诗中景物一一串联,此为见,而独不见友,这鲜明的对比一直伴随着诗人的旅程。
网图 侵删
参考网站: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