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⑴兰:此指兰草
⑵桂华:桂花,“华”同“花”
⑶生意:生机勃勃
⑷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
⑸林栖者:山中隐士
⑹ 坐:因而
⑺本心:天性
⑻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
⑨闻风:闻到芳香
⑩葳(wei)蕤(rui):枝叶茂盛而纷披。
【意译】
兰花经春雨滋润,不断抽芽,碧叶茂盛,纷纷披垂。金桂迎秋盛开,黄白色的小花,细密繁多,层层叠叠,颜色皎洁。兰桂(长于山野)禀承自然之气,欣欣然生长,自然而然地(与周围一切)成就最美好的时节。没有想到,山中隐士闻香而来,倾心其高洁淡泊的君子之风,喜欢上了它们。兰桂终遇知音欣赏,和隐士两相欢喜。(隐士欲折枝而还),兰桂拒绝:我本是山中一株兰草,一树繁花,生于此,长于此,亦归于此,天命如此,吾性自足,不求知音赏识。
【赏析】
看,诗名《感遇》,遭逢境遇,心里有感。不平则鸣,鸣则为诗。当一个人对草木有感时,是对人世也有失望与不满吧!人生得意之时,吃吃喝喝也就算了,哪有愁?只有失意之时,才会看见月亮想哭,遇见草木含情。这一首,显而易见,写得是两种极具芳香的植物:兰桂。诗人从兰桂外表之美(色、香、形、态)到筋骨之美(勃发的生命力)再到统一之美(其与外部环境构成的整体美),最后到其品格之美(超然于外,天性自足),层层揭示,步步深入,全面昭示兰桂内外统一的美。由“林栖者”只是“闻风”而来,突显其高洁之心,更借兰桂的“不求折”,展现其自我通透圆融、不求于外物,自成一境的生命观。本诗托物寓意,明晃晃可见诗人以兰桂自许,亦展现了诗人超脱于物外,回归自我丰盈和追求天性的内心。
首联: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写兰桂之形貌)。工整的对偶,以兰、桂起兴,亦点出它们最美好的时刻:春(兰)、秋(桂)。
经春雨滋润,兰叶碧翠而茂盛,随微风抽展,斜抽着的竖长枝条上开着水灵灵的兰花,多么美好!在其他诗中,我们也会看到不一样的兰,如“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兰喻君子之德,常见意象)”,“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惜兰与草为伍,自伤,弃君子不用)”,“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赞兰之淡泊)。”
桂在诗中的形象呢?“人闲桂花落(听见桂花落之声,静极空灵之感)”,“不是人间种, 移从月中来。 广寒香一点, 吹得满山开。(赞桂不同凡俗和芳香远播)”,“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通天地,序春秋之桂)”,“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清冷之桂)”等。回到本诗,金秋时节,桂花飘香,开得繁多的黄白色细小花朵层层叠叠,压满枝头。特别在夜晚时,就着月光望过去,墨绿色的叶子(据我观察,桂叶比其他树叶颜色要深很多。)隐在黑夜,几乎不见。清新的黄白花更加突出,如同高悬的月亮一样皎洁。
颔联:欣欣此生意(写兰桂之筋骨)。“木欣欣以向荣。”“欣欣”二字,仿佛让人看见兰叶、桂花和风沐雨生长的样子,它们就长在我们眼前,不仅外表美丽动人,天生天养的自在勃发的生命力和美好的生命姿态亦跃然纸上。
“自尔为佳节(写兰桂自成一境:美之盛大)。”春天,幽兰含香沐春风;秋天,金桂飘香淡云外。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经人工雕琢(“自尔”)。此时它们最盛大,最美好,最为人们所留念。其实,我们在春秋两季,看到的、想到的不仅只是兰桂,而是它们与万物构成的统一、和谐的画面。它们遵循天性,顺应时节开放,尽情展示自己的美好,融入、拥抱当下,与周围世界合为一体。
颈联:谁知林栖者(转折,打破平静),闻风坐相悦(隐者对兰桂倾心)。兰桂在天地之中从容舒展,不为人知,亦不为人扰。“谁知”一问,平生波澜,打破了宁静。“林栖者”闻着微风中兰桂幽香而来。“风”,一指风送花香,二暗指“君子之风”(孟子:“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网上查资料时,看到别人提了这一点,是我没有想到的,补在这里)。借“林栖者”,亦点明兰桂生长之地:山野之中。诗中兰桂不是温室里的花朵,亦不因文人的点评与赞叹而存在。它们与飞鸟为朋,与麋鹿为友,历经悠悠岁月,与万物共生,享受着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刻。“相”不仅指互相,在古文中还有一意,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实不~瞒。好言~劝(月流瓦老师提醒)。隐者没有因为其外在之美,筋骨之强健而驻足,而是““闻风”对兰桂心生喜爱,互相欣赏。此处既昭示了兰桂高洁的君子品格,亦点明隐者对其有知音之赏。
尾联: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写兰桂本性自足之心,不求于外)能遇见知音赏识,倾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听,岳飞说:“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孟浩然言:“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还有“但伤知音稀《古诗十九首》。”因为珍贵,因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古人才会发出“士为知己者死”的感叹!既然有这么多知音不遇,按理兰桂更应该倍加珍惜,何况此时它们与“林栖者”是“闻风坐相悦”。但兰桂做出了不同的抉择一一“不求折”。古诗中,常遇到诗人用“折枝、折花”来表达深情:折柳送别、“折梅寄江北《西洲曲》”,“折香思故人(姜夔)”等,人之情意借折枝、折花以寄托,来成全,但对草木而言,“折枝”却是一种伤害。山中之灵自有其体,亦自有其魂:生命本身即美好,兰桂肯定自我的价值,追求自我的圆满。兰桂为自己而活,不在意别人说什么,享受着生命的每一刻,于它们而言,这是重要的。此二句,仿佛是兰桂在对隐者言说:“我们(兰桂)长在这山野之中,坦然悠然地展现生命的美好,吾性自足,不希求您的欣赏,哪怕是您这么美好的人儿,我们也要拒绝。”
本诗所有的意象(兰、桂、林栖者)皆美好。诗人借“林栖者”对兰桂的欣赏和认同,点出兰桂与隐者品格相同。诗人没有满足,停笔于此,而是进一步写兰桂的“不求美人折”,正面烘托其品格更高于隐者:隐者淡泊避世、不求名利,是退回来的选择。而兰桂回归天性,自在从容。在它们心中,外界的肯定与否不重要,心灵的自我圆满和享受每一刻的生命在场,才是最重要的。诗中两美相较,取更美,更加突显兰桂鲜明的个性和超凡的见地。
【联系背景(摘自百度)】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慢政事,宠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朝政更加腐败。张九龄对此十分不满,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本诗是第一首。
【再思考】
结合背景,看到“美人”二字,我想到了屈子。在他的诗中,“美人”的意象是自己或君王,本诗中,“美人”代指隐者(不是指诗人自己),那么是不是有那么一丢丢暗指君王的意思呢?如果有的话,本诗又多了一些孤愤不满的味道。
【古典与现代】
本想找有关兰和桂的现代诗,看了,不喜欢。
林中小景
金波
阳光透过枝叶
染上嫩绿的颜色
风,打着唿哨,
在叶面上轻轻滑过。
流进树林里的空气,
也变得又甜、又柔和。
因此,在每棵树上,
都挂着小鸟的歌。
黄水仙花
威廉·华兹华斯
孙梁译
独自漫游似浮云,
青山翠谷上飘荡;
一刹那瞥见一丛丛、
一簇簇水仙金黄;
树荫下,明湖边,
和风吹拂舞翩跹。
仿佛群星璀璨,
沿银河闪霎晶莹;
一湾碧波边缘,
绵延,望不尽;
只见万千无穷,
随风偃仰舞兴浓。
花边波光潋滟,
怎比得繁花似锦;
面对如此良伴,
诗人怎不欢欣!
凝视,凝视,流连不止;
殊不知引起悠悠情思;
兀自倚憩息,
岑寂,幽然冥想;
蓦地花影闪心扉,
独处方能神往;
衷心喜悦洋溢,
伴水仙、舞不息。
后记:本以为读一首诗,是爬一座山,结果是翻群山。学习了大家写的,对比自己,才知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不是夸张。这首诗,我从昨天想到今天,看一遍,改一遍,总觉得欠了点什么,又说不上来,感觉还可以写上一个月。看别人做,总是轻松;自己来,就是黑洞。解读不易,仍需努力。
月流瓦老师打分:95十10,总分105。
月流瓦老师评:
如花
月流瓦
我是草木心底的歌,
故自有清香魂魄,
玉容不染本素色,
蜂蝶自来非招惹,
斜阳无语风瑟瑟。
愿只愿,
且如春阳暖我,莫似东风轻薄。
坦然悠然尽情地做好自己,我的美丽已融入了这个世界,又何必在乎有没有人欣赏和称颂呢!张九龄这首《感遇》不仅描绘了一种生命状态,更表达了一种对生命的理解 消解了外在的价值,生命的价值就在自身,就在你的生命状态,人生图景之中。不要在乎别人说些什么,尽力让自己足够美丽,这个过程是生命价值实现的过程,也是享受生命的过程。花的开放,是想要美好的心情在尽情释放,展示自己追求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