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学习4-1】升级“学习力”,从一手知识开始

我以前很喜欢文学作品。

每次朋友让推荐书,我随口就能说出一大堆世界文学名著,还能把故事梗概、中心思想说得头头是道。他们很佩服我的“记忆力”。


有一次,我收到朋友发来的照片,说她正在读我推荐的《基督山伯爵》。

我惊呼:啊,原来这本书有这么厚?

她说:你不是读过的吗?

嗯,我的确读过很多文学名著,但大多数都是读的“缩写版”。


因为书薄、读起来省时省力。哪怕读的再慢,一个星期也能读完一本。

再说,反正缩写版的剧情跟原著一模一样,只是省去了很多复杂的描写。我何必花那么多时间去逐字逐句读完呢?

也没能力读完——《巴黎圣母院》开篇用了十几页的篇幅去介绍一座教堂;《鲁滨逊漂流记》花了几十页介绍主角的生平;《悲惨世界》甚至完整地记录了拿破仑战争。

但后来,我逐渐意识到:我读的都是“二手知识”,是一些没什么营养价值的东西。


这些内容读起来很轻松,那是因为它们被别人消化、吸收之后,再转述出来的,不仅流失了原著的精华、还参入了转述者的个人观点。

就像我父母总是把微信群里道听途说的消息、当作事实一样。

战隼老师在“100天阅读训练营”里面特别强调:你要去读原著,自己去把那些内容咀嚼一遍,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学习。

古典老师也在《超级个体》里面提到了一手知识、二手知识,甚至“四手知识”的差别。


“一手知识”通常是作为规律,被某个人发现,或者根据自身经验总结出来的。在提出来的时候,他(她)会对这个知识做出“定义”,告诉你它的逻辑是什么、可以运用在什么地方。

这个知识非常有用,于是经过很多人大量转述,让更多人知道。这就是二手知识。

如果再经过一些人去转述,那就是三手甚至四手知识。


二手、三手知识未必就比“一手知识”low。

倘若转述者用自己的语言去注解、并参入了自己的想法,把知识扩展延伸,还能引起更多的思考;

如果转述者只是求简化,让原本晦涩的语言变得通俗,让别人很容易就理解,那也不错。

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满足。


古典老师说过:开始好走的路,都是下坡路。

同理,读起来通俗易懂的知识,很难让你的理解力、心智模式有太大的提升。

导读书、得到APP听书、喜马拉雅读书会(五分钟、二十分钟听完一本书),都是二手知识,是我前面提到的、参入了自己理解的、能够延伸的知识。

当我们段位不足、或者赶时间、或者并不是要研究某个领域,读这样的二手、三手知识都没问题。

就像我们茶余饭后想了解一下物理学,与其抱着爱因斯坦的论文死磕,不如去翻《时间简史》或者《七堂极简物理课》。


但如果我们要做一个高效的学习者,读一本“三天学会XXX”肯定要不得,天天听得到、喜马拉雅也不够。我们得读一点不那么好懂的书。

因为,一个高效的学习者,必然是要去掌握一手知识的。他需要深入到某个领域里面去、掌握知识背后的底层逻辑和规律,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就像做新媒体运营。当我学每天浏览一些“涨粉十大技巧”的时候,就是在学三手、四手知识;当我开始注意到更高阶、开始学习“运营”的时候,就进入了二手知识。

因为,很多三手涨粉技巧,就是从二手知识里面提炼的。


但二手知识上面还有一手知识。那是更加抽象,更加底层的逻辑——市场营销学

那是碎片化学习无法达到的高度,大学里要花几年的时间来讲的,刷两篇干货就能吸收吗?至少我做不到。


(作为一个新媒体文案,我还在读缩写版的文学作品,肯定不行。我得试着去啃原著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