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2《薛兆丰经济学讲义》阅读总结#
7/10第七章 71-74讲
知行三问
【1.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今天所读内容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1、比较优势原理(李嘉图):在一个社会里,每个个体如果把有限的资源,包括事件和经历,只用来生产对他们来说机会成本比较低的那些产品,然后跟别人交换,这样整个社会产品的总价值就能达到最大,而且每一个个体的境遇都能得到改善,而不论他们的绝对生产能力是高是低。
2、亚当·斯密:分工可以减少工作之间往返成本;分工促进“熟能生巧”;分工使机器替代成为可能。
3、任何一宗国际贸易至少涉及三方:国内消费者,国内生产者,国外生产者。
4、美国对来自中国答纺织品贸易保护:受损的是美国国内消费者和中国的纺织品生产者。中国对美国的电子产品贸易报复:中国消费者和美国的生产者进一步受损。贸易报复逻辑:你已经插了我一刀,作为报复,我还要插自己一刀。
【2.启发和收获】给你带来了哪些启发和收获?
1、问:国家之间的贸易顺差或贸易逆差值得担心吗?
答:单边顺差或逆差都不重要,因为通过国际分工合作,每一个国家都专注于生产它们擅长生产的产品,专注于生产它们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专注于生产对它们来说成本较低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每一个国家都能从中授予。
2、问:一个国家如果在它还不够强大的时候就打开国门,它的很多行业,就会收到国外更强的竞争者的冲击,就会产生企业倒闭和工人失业的问题,是不是应等到国力加强以后,才打开国门呢?
答:不用。贸易双方总是得益的,受损的只是落后的第三方。竞争的确会使本国行业受到冲击,但竞争也会促使优化生产结构,降低生产成本,逼着本国生产者转而生产更具优势的产品。这种转型是竞争带来的阵痛,是必经过程。只有一个国家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专注于生产这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贸易对象,把自己的比较优势产品卖给另外的一些国家,就能够实现总体上的收支平衡。
3、问:如果中国人总是靠低工资跟外国人竞争,自己的收入不足以投资孩子的教育,那么中国人将永远只能给世界打工,你是否同意?
答:不同意,工资与人员素养并不是因果关系,因为教育的关键是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的本质是觉察与反思,这与工资高低无关。因此,即使中国人工资低,也可以提高自我素养。同时,人员素养还受市场环境和国家环境影响。市场环境主要在于,第一,身边都是什么样的人,第二,所在的组织是什么样的。国家环境在于政策,如果政策扶持,涌入人才增多,人员素养自然提高。
【3.行动和改变】你可以做出哪些行动来改变你的现实生活?
1、自由贸易其实不需要以贸易对等为前提条件,只要开放就能够获益。
2、加入世贸组织所做的那些承诺,不是让步。
3、加入世贸组织的真正目的,是签订一揽子国际协议,促进国内各行业的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