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一首诗,最困难的不是文字上的障碍,而是对诗歌的表达方式,诗歌的抒情方式陌生。因为诗歌概括凝练的语言,有着很大的跳跃性,不同于寻常的叙述。因为诗歌是通过景物描写来抒情的。
我们以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为例,讲讲阅读古诗的这两个障碍。
送严士元①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②,
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
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
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注】①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士元去湖南。②阖闾城,苏州城。③“青袍”,青色的袍子。据资料记载,唐贞观间,八九品官服为青色。
单从字面意思的理解上说,这首诗并没有多少字词,会构成障碍。“阖闾城”是苏州还是杭州,问题不大,后文交待了“水国”的天气是“阴复晴”的,别把它误以为是北方城市就行。“青袍”是一个难点,有了注释,也不难推知,这是作者在感叹:为了一个芝麻小官,我把自己的一生都给耽误了。
难的是行文思路,是叙述的方式。第一联交待了时间、地点、环境,第三联写送别朋友,第四联写临别嘱托。第二联呢?好多同学会觉得莫名其妙。“日斜江上孤帆影”——大家看得出来,这是与朋友告别,怎么?好像没描写他们见面啊?怎么就告别了呢?
照通常的叙述,第二联应该写什么?两个老朋友相逢,喜出望外,相互问好寒暄,一起去逛街,吃完肯德基,再看场电影;然后第三联“日斜江上孤帆影”,依依惜别;然后“君去若逢相识问”,诉衷肠赠言——这才是合理的叙述嘛。“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虽然个个字都懂,也明白这是在描写景物,但从行文思路上说,思维连贯上说,却构成了最大的障碍。
两个朋友见面了没有?见面了,不然后文送别无从说起。谈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两人相处得怎样?诗人都没明说,你得想象,你得从“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样的景物描写中,去体味揣摩。
细雨湿衣,当然写了江南的天气,但更写出了两个朋友相谈甚欢,不知不觉,雨水打湿了衣服。闲花落地,是烘托出一种闲适宁静的氛围,但也暗示了两个朋友,是有着共同的志趣品味,灵魂高度契合的知己。
你回想下,什么样的老朋友相见,是不必客气寒暄,栖栖遑遑的凑够一大帮子人,下馆子K歌热闹兴尽而去,而是两个人携手而行,在雨中漫步一整天的?什么样的老朋友相见,是用不着天南海北的胡聊,苦苦搜寻话题,而是安安静静地坐在湖边,暮春时节,看着花瓣无声无息地坠落的?
这些是躲在诗句后面的内容,是诗歌跳跃性的叙述方式,是须要你想象补充出来的东西。
同时,从抒情来说,也是这句话最难理解。同学们容易概括出的情感有第三联的惜别之情,第四联的郁郁不得志,愤慨之情。第二联呢,不懂了。其实这句写景,是最重要的抒情内容。正是因为两人是知己,所以才留恋不舍;正是因为两人恬淡孤高的共同志趣,才会有仕途不顺的感叹。
大家注意从这两个方面,提高自己对诗歌的阅读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