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口口声声的喊着时间管理,但是自己真的理解什么是时间管理吗?这本书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会让人觉得越早看到越好。
“承认了吧,你对时间的流逝无能为力。”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人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却又各自生活在自己的那个版本之中。改变自己,就意味着属于自己的那个版本的世界将会随之而变,其中也包括时间的属性。开启自己的心智,让自己能够用最可能准确的方式思考、观察、记录、总结、分享和行动,那么自己的时间就会拥有不同的质量,进而整个生活都必然因此焕然一新。心智这东西,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心智一旦开启,就可能因学习而像病毒繁衍一般疯狂发展,而与此同时,学习能力也会相辅相成的大幅增长,于是,心智可发展,可培养,可重建,甚至可以反复重建。相反,可能停滞,倒退,痴心不得反癫狂。
现实
你要认清现实,速成是绝不可能的。期望速成,有两个主要原因。一,人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得到满足的天性。如果有收获的话,最好马上有收获,没收获的话,最好也是马上有结果。二、是不懂的有些阶段是就是无法跨越的。就像生孩子,谁都没办法今天怀孕,明天生娃。聪明也好,愚钝也罢,都无法跨越这个阶段。除了这两个微观上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宏观上的原因,就是所谓的“现状使然”。一个人一生所经历的满意程度和在各个年龄段的分布可以连成一个U型的曲线。自己的欲望无限,要完成的事情太多,另一方面是自我满意度不断下降,这就是人们渴望速成的根源。出路肯定是有的,但在此之前,接受现实是唯一的起点。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就这样。
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本质上就是一个字,换。积累多的人之所以稳健,是因为他的“我要”的欲望可以用“我有”的东西换取。有时即便用“我有”的去换还暂时不够,然而已经拥有足够积累的他肯定已经有足够的努力勤奋,抑或投机取巧的方法和经验,假以时日,定能如愿以偿。如愿以偿之后,“我有”的就更多了,“我要”的就更容易获得了,如此良性循环。
越是能力差的人越有既非常不现实又极其脆弱的完美主义倾向。他们不现实,是因为他们不懂。他们很容易受伤,是因为他们的要求太高,也因此总也做不到。然而真正的优秀的人也被称为完美主义者,可事实上他们是有能力做到更接近完美的人,并且他们一直在努力。没有人能做到完美,顶多接近完美。
未知因素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压力远远超出本能的想象。进入任何一个新领域时,这种压力都使得新手窒息。然而,为了进步我们必须忍受一定的未知。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就不可能全能全知。其次我们要知道魏至分为两种,一种是永远不能解决的,另一种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也许能够解决的。未知永远存在,而后只能不断尝试去适应在未知中不断前行。一个相对有效的解决策略是:有问题解决不了时,暂时先把它记下来,然后继续前行。一定要记下来!很多人没有良好的记录习惯,一致曾经有过思考,不过后来又忘了,因为忘了而失去获得答案的机会。在前进积累的过程中,原先的问题就有了答案,你也不再是当初无能为力的你,你已经重生。
越是不满现状,摆脱现状的欲望就越强烈,而这种欲望会让一个人醉中迷失方式向。因为谁都无法做到摆脱现状,每一个是的现状都是过去某些时刻的结果,而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未来任一时刻的原因。没人能够逃脱现实的束缚。接受现状才是最优政策,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不要觉得苦,而是要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情趣,快乐是一种本事。优秀的人都是热爱生活,相对不在意外界的影响,更专注做事而心无旁骛,他们身处良性循环之中,当然也因此每时每刻都更为优秀。
与时间做朋友的方法很简单: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最可怕的不是效率不高,而是干脆做错了事情。如何判断所做事情是否正确,最核心的判断就是:是否现实。几乎一切愚蠢的行为都来自于否定现实逃避现实。只有接受现实,才能脚踏实地,避免心浮气躁,好高骛远。真正有用的都是简单而又朴素的道理,比如“现实只能接受”。
任务管理
一万小时理论,要想出类拔萃,就要努力至少一万小时。从现在开始养成习惯,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然后根据此进一步判断完成任务所需耗费的时间,“反正比一般人想的长多了”倒是个屡试不爽的假设。及时行动,从现在开始。不要错误估计任务所需时间,以为在deadline之前能完成。只要做事,就一定会出问题,这是现实。认清并接受这个现实,才能心平气和的去做事,相信勤能补拙。不要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如果一个人经常嘲弄别人,那就说明这个人不怎样,否则他会像那些极少数已经做对做好的人一样,给别人的不是嘲弄而是真诚的鼓励。优秀的人也会给出负面评价,但时“建设性的负面评价”,不是为了秀优越感。
困难不会自动消失,要学会面对困难,而不是逃避。合理的安排时间,简单的部分迅速做完,把节约出来的时间投放在处理困难的部分上。所以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所谓的喜欢做某件事情,只不过是这件事相对简单,容易获得奖励而已。如果不能控制逃避困难的倾向,再多再巧的时间管理技巧都是徒劳。
三思而后行,就是WHAT、WHY、HOW,然而最关键的是HOW。认真思考完成之后要有具体的实施步骤,越详细越好。有了清晰的思考,一切行动就会变得相当容易。做任何事情,学会思考方式最为重要。通过专注HOW来反反复拆分任务,最终确认每个子任务都是可完成的,这是不可或缺的功课。这样的习惯会使一个人变得现实、变得踏实,也是一种后天习得的技能。它无比重要,却常常被忽视,以为内掌握这种技能的人总是默默的应用,而忽视这种技能的人,从未看到过她的具体实施过程和切实的巨大好处。
学会并行串联。并行两个任务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你对自己了解才主动安排,被动的发生的并行任务智慧失效率变的低下。把自己变成多任务操作系统的另一个方法就是切分自己的时间。首先坐下来制定一个工作列表,把任务罗列下来,把时间切片。这样做可以相对长时间的高效率工作。尽管很简单,但是需要反复应用才能把简单的思考模式变成习惯。一旦养成善于拆分任务的习惯,效率就不知不觉提高了。其实在吉田穗波那里,也提到过 ,所有事情一起做。
感知时间。学会时间记录。《奇特的一生》,是李笑来深受启发的一本书。为了节约时间,李笑来把记录本子穿了根绳子挂在了家里洗手间马桶对面的墙上,每天晚上睡觉前坐在马桶上顺手就写完了。这样简单的日志是有巨大好处的,每年下来,都知道自己都做了些什么,仅仅这一点就非常宝贵了,到了30岁以后,才觉得自己做的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慢慢多了起来。给予过程的记录,不仅更详尽,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遇到结果不好的时候,更容易找到原油。开始尝试在自己记录的事件后加上时间,这会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准。在估算工作量的时候,更容易确定真正现实可行的目标,因此总是可以基本上达成目标,基本上算是战胜了焦虑,不会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奇特的一生》中一段文字这样记载: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时间感。在我们集体深处滴答滴答走着的生物表,在他身上已经成为一种感觉兼知觉器官。我同他见过两次面,在他日记中都有记载,时间记得十分准确,1小时35分钟,1小时50分钟,然而当时他没有看表。我同他一起散步,不慌不忙,我陪着他。它借助于一种内在的注意力,感觉得到时针在表面上移动对他来说,时间的肌瘤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仿佛置身于这一急流之中,觉得出来光阴在冷冰冰地流逝。管理时间是不可能的,那么解决办法就只能:想尽一切办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地感知时间,然后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与实践合拍。
我们不是计划着去失败,而是失败的计划。成功,就是达成预期目标。有了预期的目标,就可以倒推每个实施步骤,最终就自然形成了计划,所有最终真正履行到底的计划,都是因为其目标系那是可行。失败只有一种,那就是半途而废。对大多数人来讲,所做之事都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仅有1%不到的人有机会去追求那些令所有人仰望的目标。普通人来讲,证明目标现实可行的方法比较简单:已经有人做到了,而且自己与那人没有太大的差距。有人说“计划不如变化快”,其实没说到点子上,之所以计划总是被变化大乱,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与计划过于长远,事实上,无论变化多块,计划总是该有的。只不过制定计划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变化。越是短期目标,越容易清洗,越容易实现。脚踏实地,把短期目标做好,用各种方法保持乐观就好。
很多时候其实没必要做计划,因为大多数计划非常简单。第二个是初始状态下,我们往往实际上并没有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所以,如果想改变自己,那就一切从简,找一个觉得能给自己带来改变的行动,然后去做就是了,不要怕失败,那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马上行动是最重要的。
列表。随身携带纸笔。没必要很工整,一定要随手可及。不管本子质量如何,关键是随时可以书写和标记。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鼻癌准就是,是否对你的目标实现有益。学会制作专门的下一阶段任务列表。不要涂改列表中的项目,一旦这么做,那你会发现有必要不停地更改多个项目,最终导致任务无法完成。这时候启用另一个列表,就可以完成当前之后列表再去着手了。列表一旦执行,就要坚持到底。
学习
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在你知道他的一瞬间,它就改变了一切,你的生活因它而变,却无法还原。我们再也不能对这种知识视而不见,它瞬间就能根深蒂固,无法铲除。一旦拥有了一个起点,学习欲望就好像是发了芽的种子,无论多大的石头都压不住他。拒绝学习或者把学习妖魔化的人非常可怜,每天挣扎着想要管理时间、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却不知道他们因为当初不肯花费十几二十分钟,而其后医生少做了很多事情,错过了很多机会,但一生只有一次却都没有过好。
学习任何知识的时候,搞清楚所有它的基础概念是最重要的,不夸张的讲,任何一个学科的所有知识,都是由这些概念一点一点搭建起来的。所谓脑子混乱的人,就是把根本不是一回事儿的东西当做一回事而。他们构造世界的概念是粗糙的、混乱的,未经细分与整理的。这样的人看问题永远只能看到表面,甚至连表面都看不清楚,更谈不上穿过表现看透实质了。
自学能力的基础技能是阅读理解能力。检索能力是建立在相当熟练的阅读能力之上的能力,写作能力在自学能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即能写出简洁、有效、朴素、准确、具体的说明性说理性文章的能力。而不是把语文跟文学过分紧密的联系起来,以至于忘了文字本身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最终能够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要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
思考
一旦尝试着靠自己想明白,我们就会发现陷阱无处不在。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思考—因为很多的时候,思考实在是太麻烦了。说一些人懒得思考其实并不见得恰当,非要准确地说,应该是很多人害怕思考。把思考推给别人是一种常见的解脱手段。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拒绝独立思考,把思考的工作交给别人,不仅不省时间,恰恰相反,这么做非常浪费时间—甚至浪费一生的时间。很多人就是这样,坚持拒绝思考,然后用天下最累的方式生活而不自知。大哲学家罗素曾观察到这个现象,并为之奇怪,慨叹道,“很多人宁愿快点死也不愿思考 ”
人人都有弱点,因为人人都有恐惧。恐惧需要克服,勇气需要培养。事实上,“勇气需要培养”这句话里面的“培养”,还不如用更朴素的一个词“积累”。勇气与智慧一样,是依靠积累获得的。不要以为自己拥有无比的勇气,不要以为自己没有恐惧,总有那么一个时刻,你的勇气不能抵御你的恐惧,所以,有什么理由不能理解别人的恐惧呢?
交流
正如没人认为自己不会说话一样,几乎没有人认为自己不会听。可事实上,大多数人并不懂得有效倾听。某种意义上,交流有效与否往往更取决于听者而非说者,反过来说,失败的交流往往源自于听者的疏忽。为了真正做到有效倾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过早质疑”。尽管我们都知道不应该不顾一切地全盘接受对方所说的一切,而人们总是提倡的“质疑精神”也是非常可贵的,但是,在倾听的过程中不善控制自己,随性发出质疑,是最妨碍有效倾听的行为和心理。为了让自己听得更有效率,牢牢记住这个简单而又实用的原则:就算需要质疑也一定要等到对方说完。一旦决定倾听,就要主动帮助讲者进入“倾诉”状态。在自己状态不佳,心不在焉的时候,马上停止谈话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事情。
对很多人来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最浪费时间精力的做法。如果你作为讨论一方,发现对方已经不再“遵守理性讨论之基本原则”,那么就马上止讨论吧,因为你已经失去了讨论的对象。就算对方不依不饶,你也应该回避回避再回避,因为任何接下去的过程都已经不再是“讨论”而更可能是为了争而争的“争论”了。这种争论的害处很多,比如浪费时间,比如影响情绪,比如把对方变成敌人,比如失去更多朋友……
兴趣
很多人抱怨说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没兴趣。这些人并不是对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最终没有人喜欢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尽量回避自己的短处。反过来,自己做得挺好,但就是不喜欢,纯粹因为那事儿对自己确实没有什么吸引力—事实上这种情况少之又少—那就直接换一件事情做就完了。人们总说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别的事情。可事实上,那应该仅仅是因为他们还没开始做那件事情,所以还没有在那件事情上遭受挫折而已。所以,兴趣并不是很重要,至少没有被想象得那么重要。只要一件事儿你能做好,并且做到比谁都好,或者至少比大多数人好,你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
人们总是搞错顺序,并对错误毫不知晓。尽管并不是绝对,但确实大多数事情都需要熟能生巧。做得多了,自然就擅长了;擅长了,就自然做得比别人好;做得比别人好,兴趣就大起来了,而后就更喜欢做、更擅长,更……良性循环。但,同样,做得多就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没兴趣,往往只不过是结果而已,却被当作不去做好的理由,最终的惩罚就是大量的时间白白流逝。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大量的时间投入。
人脉。往往只有优秀的人才有有有效的人脉。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而把那些不能改变的暂时忽略掉。专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人脉—如果人脉真的像他们说的那么重要。事实上,我总觉得关于人脉导致成功的传说其实非常虚幻,只不过是不明真相的人臆造出来的幻象罢了。
积累
任何积累都需要时间,并且必然需要漫长的时间,也正因如此,大多数人才不肯积累,不愿积累,甚至不屑积累。复利的力量与神奇在于,尽管本利的增长在最初一段时间里是相当缓慢的,甚至令人感觉不过是聊胜于无,但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也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就能产生令人惊诧的结果。本质上来看,相信积累的力量,就是相信复利的力量。我们常说“习惯决定命运”,就是这个道理。有些好习惯,越早养成,一生的收益就越大。于此同时,坏习惯也同样是收复利的“高利贷”。
坏习惯与好习惯一样,利息并不高,甚至很低,只不过它利滚利。可也正因如此,坏习惯会在它的宿主身上永垂不朽。千万不要跟怕麻烦的人在一起。不要跟怕麻烦的人做朋友,他们把他们所惧怕的所有麻烦全都甩给朋友,瞬间就把所有的朋友,当然包括你,全都变成另外一个更大的麻烦…
养成不怕麻烦的性格,才可能拥有耐心。而耐心是一切工作上、学习上成功的前提。哪怕在生活中,获得真爱也是需要耐心的—因为真爱的定义就是你心甘情愿地在另外一个人或一些人身上投入时间精力,甚至不计回报。同样,不管是健康还是不健康也都是积累出来的。不健康其实是最浪费时间、浪费生命的生活方式。为重要的是,所谓的积累,并不只限于一代人的努力。事实上,积累的信念甚至可能遗传。耐心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耐心的孩子,相信积累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相信积累的孩子。
如果能够彻底理解积累的重要,相信积累的力量,那再进一步,就只有一个结论了:越早醒悟越好。我们遇到的尴尬,大多都是自找的。过去犯错误,现在就要承担后果,就好像黑帮片里常用的台词所说的那样,“出来混的,早晚要还”。为了将来不再面临尴尬,必须改变今天的观念和行为。要坚信积累的力量。一切都是可积累的。即便遇到了尴尬,即便感觉“没时间了!”也要选择积累。如果觉得积累来不及了,那就接受现实吧,想想看什么可以改变什么不可以改变,找到能改变的领域采取积累的策略。这是唯一的方法,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过去埋单。
爱因斯坦说,“用当年我们制造麻烦的思路,我们根本无法解决它们。”所以,别再跟时间较劲了,看清楚,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将来,时间可能是你的敌人,也可能是你的朋友。它究竟时敌是友,就看你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