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几岁时,曾疯狂地想过每年换一个城市居住。如今依然爱旅行,却不再爱奔波。
周末两天时间去了趟重庆,这个城市有多年没去过,记忆里也没有太多印象。去,只是因为这个城市住着一位表哥,曾经小时候最好的玩伴之一。大学实习那年正好在重庆,那年他和表嫂刚结婚。转眼13年过去了,表哥的大儿子今年已经10岁,却一次也没见过我这个表姑,可能压根儿就不知道还有个姑姑。想想亲情何时淡薄成这样了,不禁一股酸意泛上眼帘……
中国的经济发展史,其实包含了许多像我们一样的家庭从乡村往城镇迁徙的过程。很多的家族在这个过程中变了样。
父母那一辈的迁徙走的通常不远,即便平常不走动,过年是无论如何要一起吃顿饭的。平常有事还是要互相叨扰的,家里填新丁啦,小辈结婚,乔迁啦,总有一样是能联系上的,找时间还能聚在一起热闹一翻。
而我们这一辈的迁徙大多走的太远,表哥去了重庆,表弟去了江西,表妹去了北京,我去了杭州,发小去了美国。结婚、生小孩,不知道该叫大家还是不叫。叫了人家,双方都有压力,来的人两地奔波,东道主要张罗一大家子也压力颇大。慢慢联系少了,感情淡了,归属感好像也不见了。
父母年纪大了,自家俩姐妹都在杭州,将父母接过来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可以经常见面,相互照应。可在上了年纪后,不得已离开家乡迁往另一个城市,这种迁徙对父母来说或许是一种煎熬。母亲说,在这里谁也不认识,没有人说话,感觉像在坐牢。这些话每句都扎在心上。本以为可以让父母休息休息,享享清福,却不想是适得其反。其实他们每一天都想回家……
仔细想想,候鸟迁徙后为什么还要不远千里回到故乡?中国人为什么挤破头也一定要回家过年?也许只有回到家,自己才能成为自己,自己才是完整的自己。
在这里又不得不说到移民,这是更大的迁徙。有人说第一代移民比较辛苦,第二代就好了。真的是这样吗?大家都知道美国南部的黑人比较多,以前是奴隶,现在的地位已经大大改观,没人敢提“nag”一词。但你知道当事人是怎么想的吗?一次我和同事在亚特兰大附近一城市吃饭,那天周围坐满了黑人,大家居然谈起了关于身份认同的话题,一位在美国土生土长的黑人,看身份应该是位中产。他说虽然生活还好,可是心里总没有归属感,而非洲人民也铁定不会承认他是非洲人,所以他认为自己这类在美国的黑人是没有根的。
年轻时从长沙,到杭州,再到上海,又到常州,再又回到杭州,折腾了许久,曾经一度有移民美国的机会,却终究放弃了,那种与亲人相隔万里的孤独,不是自己所能承受的。根在哪里,终归是属于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