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钟的顿悟解决了长期以来我在看书方式方面的困惑。事情发生在昨晚,临睡觉前,我在Kindle上点开《第五项修炼》,津津有味地品读着,读到的内容是作者举出的环保领域的例子,这些例子读起来艰涩难懂,一是因为环保领域陌生,二是因为翻译人员的水平也会决定内容的易懂性。
就在我“艰难”地读着并不是很好理解的句子时,我突然想起万维刚老师在读书笔记一事上给出的建议,他说:读书笔记最为重要的一块应该是了解作者的写作逻辑,唯有捋顺作者的逻辑,才会彻彻底底的弄明白作者的思想,进而让作者的思想“为我所用”。这种读书笔记的思路相当于观众看电影,看电影时,如果我们只是为了消遣,那看看热闹就可以了,但对于影片的设计者——导演而言,Ta花钱花时间拍摄一部电影,肯定不是为了嬉笑怒骂打哈哈,影片定会注入导演的理念与思想,而理念和思想的背后定会有逻辑的串联,因此,要想真正的看懂一部电影,尽可能的了解导演的意图,其电影的“行文布局”要能够读懂读透。当然,看书就更高级了,因为看书的目的是要获取作者的思想,最终奔着改变我们生活去的,此时,若不能掌握作者的逻辑,这就相当于看电影时看热闹一样,投入和收获不对等。
接下来的问题是:该如何掌握作者的行文逻辑呢?
刘润老师在《5商》中,介绍了他自己在作为一名战略顾问时,如何快速学会一个领域的知识的独门心法,总结下来即为:泛读-搭建模型-询问专家-输出。这个步骤中,能够跟上面的问题直接挂钩的是第一步——泛读,第二步——搭建模型,那么,如何泛读?如何搭建模型?刘润老师给出了具体的方法:
1、如果我想了解管理学领域,那么我就到豆瓣网上,找到“管理学”领域评价最高的3本书,然后顺藤摸瓜,看看这些人还看了哪些书,再找5本,最后,再找2本学术性比较严谨的书籍,如:《管理学》,前后加在一块,共计10本。
2、找完书后,搭建框架是关键。刘润老师说到:看书时,略过案例,略过故事,直奔作者的核心观点,连接作者的核心观点,建立全书的写作框架。框架搭建完毕,如有不理解之处,可以返回书中,看看作者用了哪些故事和案例来“解答”自己的观点和结论,这样做可以促进自己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路。
刘润总的独门心法和我文章开头提到的顿悟真是不谋而合!说到底,看书的主要目的还是在于了解作者思想,迭代自我思维,既然如此,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最重要的地方,就能产生最大的效用,这就相当于放大镜,放大镜聚焦太阳光,把太阳光聚焦成点,此“点”可以燃纸,可以烤“肉”,其威力不可小觑哈!
所以,我今后的看书思路将是:
第一步:聚焦领域;第二步:锁定书籍;第三步:搭建书籍脉络。当然,如果再继续的话,第四步就可以以输出为目的写文章亦或是给别人讲课了。
汇报完毕!!!